畫出大美“同心圓” 國酒茅臺架起華人世界的友誼橋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

“歡迎茅臺、歡迎茅臺”,“愛茅臺、愛中國”,2017年11月,“香遇金色非洲——文化茅臺走向‘一帶一路’”品牌推介團跨越千山萬水抵達南非,即受到當地華人華僑以及南非各界民眾的熱烈歡迎。

“在茅臺的全球布局圖上,非洲有著無可比擬的地位。”茅臺集團黨委書記、總經理李保芳指出,非洲亦是人類酒文化的圣地,時光回溯到六千多年前,中國人發明了谷物酒,非洲人則釀造出啤酒。

從機場迎賓口,數百名“茅粉”就打出歡迎橫幅,用中英文等語言高喊“茅臺、茅臺”,并一路追隨推介團登上大巴車,目送著大巴消逝在遠方。

沿著“一帶一路”合作倡議前行,國酒茅臺正在全球華人圈畫出大美“同心圓”。

“香遇金色非洲——文化茅臺走向‘一帶一路’”品牌推介團走進開普敦,調酒師正在調制“茅臺雞尾酒”。

血緣投影,燃起三萬里鄉愁

海浪拍打著好望角上的礁石,帶來一股溫潤的氣息。

“海者閩人之田也”,每當看見大海,梁啟民總會想起明末學者顧炎武的經典描述。幼時,梁啟民聽爺爺講過,他的祖籍是福清海邊的一處漁村,人多田少,吃地瓜長大的福清人大多選擇異鄉謀生。

一杯茅臺酒,燃起三萬里鄉愁。

“分享快樂,傳達情感”,在開普敦定居多年的梁啟民看來,茅臺酒就是中國的一個國家符號,凝結著中國文化的精華,而接受一種酒就是接受酒背后的文化,華人的宴會上總少不了白酒。

每當春節等重要中國節日,南非華人則聚在一起包餃子、燃爆竹,茅臺酒更是觥籌交錯之間的珍品;開啟一瓶茅臺酒,生活或商業資源中便多了一塊塊新的拼圖。

南非現有華人二十多萬人,主要來自中國大陸、臺灣和香港,大多集中居住在商業中心約翰內斯堡市、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亞、伊麗莎白港、開普敦等沿海城市。

1452年,葡萄牙人迪雅士率先在此登陸后,這片土地上又先后涌入荷蘭人、印度人、英國人、德國人和法國人。其間,一批批中國人也以“契約華工”的身份進入開普敦。

“華人勞工也一并被稱為‘馬來奴’,他們是被欺騙和暴力手段強迫而來,一生苦難、悲慘。”梁啟民的曾祖則是在1906年前后逃難來到開普敦。

那段黑暗的歲月中,華人也被南非種族主義法律劃為“有色人種”而備受歧視:他們只能居住在政府劃定的傳統地區,不能購買房產,不能出入白人的餐館、學校、醫院等公共場所;即使擁有南非國籍的華人也不能享有全部公民權,經濟活動更受到嚴格限制。

一幢幢五顏六色的房子,“馬來區”如今已是開普敦靚麗的風景之一。在種族和解之前,“馬來區”不僅是臟亂差的代言詞,更是“犯罪的天堂”“下等人的聚居區”。

“海外創業很不容易,扎根更難,人脈資源顯得更重要。”梁啟民說,南非今年第三季度的失業率已高達27.7%,一些當地人怨恨移民搶走了他們的工作,暴力排外事件時有發生,而華人大多經營商鋪便首當其沖。

在福清農村,一個村莊往往同姓,同宗同源,宗法關系和傳統勢力早已深入個體的生活,人們根據自己所處的環境和社會地位,確立親疏遠近的社會關系,這正是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特征。

走出國門,這種社會結構開始“血緣空間投影”。

對此,著名學者梁漱溟稱之為“關系本位”,社會學家費孝通則稱之為“差序格局”,社會學者阿諾德(Arnold)則更通俗地解釋道,僑鄉社會關系網絡是移民發生并能夠生存下去的內在機制。

來自故土的思想和價值體系也被移植到僑民社會中。對于華人華僑而言,酒則是這種“血緣空間投影”的催化劑,茅臺酒更是海外華人華僑聚會社交的必備品。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如果誰能在宴會上擺上一瓶茅臺酒,那一定有很深厚的社會資源。”梁啟民說,“喝茅臺關乎身份、面子和地位,既是求人辦事的社交必需品,更是一種國粹,凝結著民族情感與國家認同感。”

當時,茅臺在國內依舊屬于“特供品”,在海外市場自然更是一瓶難求。于是,曾有海外華人試圖在當地復制茅臺的工藝釀酒。

結果卻事與愿違:獨特的地理環境不可復制,離開茅臺鎮誰也不能釀造出同樣口感的茅臺酒。

近年來,隨著茅臺國際化步伐的加快,一些海外經銷商還積極組織當地華人華僑聯誼活動,為華人提供機會歡聚一堂,提供享受“中國味道”的機會。

如今,在開普敦的一些中餐館都把茅臺酒擺放在最顯眼的位置,供客人購買品嘗。

以酒推政,助華人扎根他鄉

昔日社會的傷疤、“馬來區”已躋身開普敦的著名景區。

“大多數在南非土生土長的‘老僑’,對中國的感覺遙遠而陌生。”梁啟民說,唯一留下的共同愛好便是聚會時飲用中國白酒。

通常,上世紀70年代以前到達南非的移民及其后代,俗稱“老僑”。由于落籍已年代久遠,通常都不會說中文,除了血緣上有先天的中國人特征之外,與南非各種族已無太大差別。

上世紀90年代,南非迎來種族和解,為“老僑”走出貧民窟、參政鋪平道路,并完成由“華僑"到“華人”的政治身份轉變,思想上也經歷著“葉落歸根”到“落地生根”的洗禮。

多年來,通過工廠做工、從事零售業或者餐飲業等方式,南非華人憑借著勤勞和精明積累起財富,逐漸能夠消費得起在他們心中有著特殊情結的高端白酒——國酒茅臺。

“這次我們拜訪非洲,核心主題并不是對產品的推銷,而是希望進行文化層面的溝通和交流。”李保芳說。

國酒茅臺肩負著推廣“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使命,海外銷售更是在傳播中華文化。來自祖國的味道讓華人更加團結,已形成南非政壇不可忽略的“華人社團”。

此前,華人社團只是基于血緣與地緣聯系而建立,在社團內部僅僅起到聯系鄉情、守望相助的作用,卻往往各自為政,甚至為了利益鉤心斗角,對外則很難形成一個聲音。而白酒,往往成為政治的潤滑劑。

在抗日戰爭時期,茅臺酒就為統一戰線工作作出過貢獻。當時,黃炎培在沈鈞儒之子的畫展上看到茅臺酒,突然想起早年國民黨報紙指責紅軍在茅臺鎮以酒濯足(實際上是以酒療傷)的報道,便提筆寫下一首七絕。

“喧傳有人過茅臺,釀酒池中洗腳來,是真是假我不管,天寒且飲兩三杯。”政治立場鮮明,周恩來聞知黃炎培的題詩后,當即指示工作人員去買下《歲朝圖》。

“對酒當歌”、“青梅煮酒”、“杯酒釋兵權”,酒不僅是溝通人際關系的“交誼橋”,中國的酒文化更是一種政治文化。

在南非,華人社團如今已超越“宴席鄉誼”的層面,而成為華人共同體,溝通當地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保障華人的合法權益,并推動華人代表走向政壇。

血液里流淌著白酒文化的華人,逐漸走上當地政治舞臺。最早走上南非政壇的華人是霍成堅,他于1981年被當地政府委任為南非總統咨詢委員會咨議員,任期三年半。

任職期間,霍成堅提出多項動議,為華人爭取應有的權益。在2004年的南非國會選舉中,黃士豪、張希嘉、陳阡蕙以及王翊儒等華人精英脫穎而出,成為南非首批華人國會議員。

從“華奴”“華工”到議員,一舉改寫南非議會中沒有華人身影的屈辱史。

“華人已經為南非社會和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希望旅居南非的華人把南非作為自己的家,把自己作為南非社會的一分子,共同應對南非社會面臨的挑戰。”2006年,時任南非總統姆貝基到黃士豪家做客時鼓勵華人參政議政。

“茅臺的到來為我們打開了酒的另一扇大門,帶我們走進一個香醇美妙的世界。”Tukwini女士說。

這意味著,南非第一家族對華人群體以及中國茅臺的高度認可。Tukwini女士正是曼德拉總統的外孫女,2017年11月19日,她代表家族來到文化茅臺南非行代表團表示祝賀時,一個特別舉動讓現場的中國人非常感動,“我不會喝白酒,但是今天我一定要喝一杯茅臺酒,向中國朋友表示敬意。”

曼德拉先生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1992年,曼德拉以非國大主席身份首次訪華后,就致力于發展中南友誼,中方也多次以茅臺酒宴請曼德拉。

絲路接虹,畫出大美同心圓

舟楫相望,駝鈴相聞。一場《香遇金色非洲》的視頻盛宴再現薪火相傳的絲路精神,以及國酒茅臺道法自然、海納百川的百年奮斗史。

“封閉的世界不能帶來進步。”茅臺集團董事長袁仁國如是詮釋“一帶一路”所包含的絲路精神:茅臺是和合之酒,是開放之酒,是情誼之酒,是共贏之酒,是最高的禮遇之道,是最真的祝福之情。

“我們深信,有著開闊視野博大胸襟厚重歷史的非洲,必然有更輝煌的未來。作為享譽世界的中國名片,在打造千億級國際化酒業投資控股集團的征程中,茅臺也必將成為非洲崛起的見證者和參與者。”李保芳表示。

中國投資移民在南非的大量出現,得益于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又與中南之間友好關系的發展、雙邊貿易的迅速升溫和南非優惠的投資政策密不可分。

自1998年建交以來,中國與南非始終保持著良好的國家關系,高層互訪頻繁,政治互信和相互理解不斷加深,雙邊關系呈現出健康的發展勢頭。

史上,西方國家的行為規范中,如跨大西洋奴隸貿易、工業革命、殖民化、新殖民主義,受害方總是非洲。如今,由于信息鴻溝、人力資源缺乏、基礎設施落后,非洲國家依舊處于全球化的邊緣地帶,難以享受到全球化帶來的發展紅利。

非洲則是中國“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重要節點。三周前,茅臺集團響應“一帶一路”倡議,首次將茅臺酒引進南非開普敦,并計劃由此打開非洲市場。

“企業家最好的時代已然來臨。”李保芳進一步指出,中國企業家不僅承擔著國家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任,更應有闊步世界、造福人類的信念。

古老的非洲大地上,國酒茅臺正“擊鼓傳花”引領中國文化和民族品牌掀起一輪“中國風”。

南非更是中資企業投資興業的一片樂土。華為、中鐵、長城集團、四達傳媒、海信、中國中車、中遠海運、中國交通建設、中鋼、晶科能源等大型中資企業南非公司負責人也受邀出席茅臺推介會。

龐大的華人員工以及所輻射的眾多當地消費者,正在形成一個龐大的海外消費市場。截至2016年,南非有超過50萬的華人和超過280家中餐館,中資企業員工和華人、當地人頻頻光顧,為白酒消費提供重要場景,可以為茅臺新增一個價值數十億規模的海外市場。

“目前,我們在非洲多哥、毛里求斯、肯尼亞、納米比亞、莫桑比克和南非已經發展了共8家經銷商,大部分的華人超市、餐廳以及大型酒類專賣店里,都可以看見茅臺酒的身影。”茅臺進出口公司負責人介紹說。

截至2017年10月底,茅臺集團已向非洲出口茅臺酒59.34噸,創匯超過1000萬美元。這只是茅臺全球夢的縮影。

俄羅斯的一項調查顯示,70%以上的政商界人士知曉中國最好的酒就是茅臺酒,90%以上來過中國的政商界人士則喝過茅臺。

“這讓我感到興奮和自豪,同時也對進一步開拓市場堅定了信心。”趙衛星在俄羅斯代理茅臺酒銷售已有十余年。

在英國倫敦,“新春茅臺之夜”已成慣例,茅臺美酒已成為華人華僑聯系鄉情、鼓舞僑胞、相互扶持、守望相助的寄托物。

“當時把茅臺酒帶進我生活的地區很困難,但是最后我堅持下來了。”來自加拿大的茅臺經銷商馬麟說,作為海外華僑,最希望把中國味道以及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播出去。

以華人圈為跳板,茅臺酒迅速從華人社會走向更為寬闊的海外主流社會市場,茅臺還注重在全球范圍內培養“茅二代”。

2017年11月6日,茅臺海外經銷商大會在貴州仁懷舉行,來自全球66個國家和地區的104家經銷商代表參加。會上傳來消息說,2018年海外市場茅臺酒供應計劃只增不減,同時適度開發和增加海外市場品種,培養海外“茅二代”。

茅臺已成為華人華僑必備的佳節飲品,凝結著全球華人共同的情感寄托,只要抿上一小口,或者通過把茅臺酒調制成雞尾酒,就能慢慢品評來自中國的味道。

“明年茅臺酒的總產量2.8萬噸左右,現有經銷商不增量、不減量,增量部分主要用于海外經銷商,繼續堅持‘一帶一路’發展海外市場。”2017年12月8日,李保芳在茅臺文化建設座談會上指出,“要讓全世界都能喝到茅臺酒”。

圖說 “香遇金色非洲——文化茅臺走向‘一帶一路’”品牌推介團走進開普敦,調酒師正在調制“茅臺雞尾酒”。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