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把島上的文字傳回中原
2017年12月14日中午,傳來著名詩人、學者余光中先生辭世的消息。
2014年10月25日,著名詩人余光中在海外華文女作家2014雙年會暨華文文學論壇上作主題發言。
2017年12月14日中午,傳來著名詩人、學者余光中先生辭世的消息。余先生生前曾接受本報原記者夏榆的采訪,對中國文化、臺灣社會和他本人的文學成績等話題,做了廣泛而深入的評論?,F重新發布于此,聊表緬懷之意。——編者
很早讀到過余光中寫海峽兩岸離愁的詩篇,那些詩篇幾乎耳熟能詳,感覺上這是個敏感、良善、軟弱、有著赤子之心的讀書人。“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枕我的頭顱,白發蓋著黑土/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聽兩側,安魂曲起自長江,黃河/兩管永生的音樂,滔滔,朝東。”雖然這些詩句傳達的情感在一個喧囂與時俱進的時代很容易被人忽視,但是這些文字依然散發出持久的情感的光澤。
在訪問余光中之前,突然看到李敖在一個電視節目里說:“你們大陸常常被騙,臺灣一個騙子叫做余光中,像余光中這種人在臺灣可以招朋引類,大家就知道臺灣的國民國文水平是多么壞,文化水平是多么低。余光中現在跑回中國大陸到處招搖。有些人覺得他的詩寫得好,我就不服這口氣。如果還有一批人肯定他,我認為這批人的文化水平有問題。”
很驚訝李敖在對一個人進行道德指控時候隨意而決絕的口氣,也很困惑余光中的真實狀態:一個是深懷赤子之心的軟弱的行吟詩人,一個是被李敖進行道德指控的“騙子”,不知道哪個是真實的余光中。
在北京建國飯店的一個客房,記者在余光中離開北京之前的一個小時作他的訪問,剛剛獲得第二屆華語傳媒大獎散文家獎的余光中正在打點行李,準備返回高雄。在現代文學館的傳媒大獎頒獎現場,記者聽到馬原代表評委會宣讀授獎詞:
余光中的散文雍容華貴。他的寫作接續了散文的古老傳統,也汲取了諸多現代因素,感性與知性,幽默與莊重,頭腦與心腸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他散文的獨特路徑。他淵博的學識,總是掩蓋不了天真性情的流露,雄健的筆觸,發現的常常是生命和智慧的秘密。
跟余光中面對面,在切近的距離看到他額前稀疏的銀發,看到他溫和充滿書卷氣息的面孔,看到他瘦弱的手臂矮小的身體,聽著他溫軟的南方的普通話,李敖的批評就顯得獨斷而可疑。對余光中訪問的過程,也是求證和質疑的過程。
最淺的海峽,最深的鄉愁
2008年10月7日,余光中在宴會上許愿。當日,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在南京“總統府”煦花園度過自己80歲生日。
記者:你引用蘇軾的話說,在島上寫的文章,最后總歸要傳回中原。你的寫作適合這句話嗎?
余光中:我是在假托蘇軾的話,因為他也是在一個島嶼寫作,他有很長時間被流放到海南島,后來回到中原。跟蘇軾比,我在島上的時間更長。在寫作的境遇上我跟蘇軾比較相似。中原對我而言就是大陸。
記者:從什么時候開始你的寫作被大陸讀者讀到?
余光中:內地是在開放以后的1980年代才開始讀到我的文字。當年詩人流沙河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