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C刊論文快把人逼瘋!人文學科博士:發C刊難,畢業難
近日,一名教授關于“發C刊論文快把博士生逼瘋”的網貼在網上被熱議。C刊是什么?博士發C刊(核心期刊)為何“壓力山大”?“中國網事”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為你揭示博士生與C刊背后的“愛與恨”。
人文學科博士:發C刊難,畢業難
C刊即人文社科期刊中的CSSCI期刊,是顯示學術價值和行業地位的一塊“金字招牌”。大部分高校規定“發兩篇C刊文章才能進行博士畢業答辯”,讓C刊成為了大多數博士們畢業前必過的“一道門檻”。
北京某高校的一名在讀博士表示,目前想在高校謀得教職,C刊文章幾乎是“入場券”,就算學校不做硬性要求,學生為了就業還是會主動發表C刊文章。
許多博士生開玩笑說:“想起C刊就‘壓力山大’,拿什么‘愛你’,我的C刊?”有受訪博士告訴記者,“一篇高水平的CSSCI某種程度上就能改變一個文科博士的接下來研究事業的前途發展。”
既然C刊如此重要,C刊好發嗎?
“每年有3萬名文科博士生,很顯然我國的C刊不夠用”“2篇C刊都快把博士生包括導師逼瘋了”,該名教授在被熱議的網貼中做了一道“數學題”:最新版的C刊共743種,平均每年可發文約12萬篇;而3萬名文科博士一人必須2篇,就是6萬篇的需求,超過所有C刊發文量的一半。
許多博士生接受采訪時均對記者表示,文科博士發C刊確實較難,原因有三:第一,博士生連年擴招,但核心期刊有限,“僧多粥少”;第二,不僅是博士,所有大學人文社科類的老師也需要發C刊,C刊發表量關乎高校教師職稱評定晉升等方面,造成“擠過獨木橋”;第三,相對于其他學科,人文類學科需要更久的積累沉淀,尤其像歷史學等學科更是“慢工出細活”。
代寫代發4萬塊:C刊也能買版面
面對2篇C刊的“硬要求”,有人卻沒那么發愁。
無論要求是否合理,現實的需求是擺在第一位的。受訪的十余名博士對記者反映,C刊本來就難發,背后還存在一些“付費就可買版面”的亂象。一名教授感嘆,“太過量化的評價機制已經導致了一些灰色地帶。”
為了探究C刊能否付費買版面,記者以某大學在讀博士生的名義,通過社交軟件與自稱“能夠發布C類刊物”的某“工作室’取得了聯系。
首先“工作室”客服詢問是單發文章還是代寫代發,當記者表示自己能寫時,客服告訴記者,“自己寫,不包過。我們可以保證文章學術水平達到C刊要求,代寫代發包過,4萬起。”工作室還表示“這個價格已經很優惠了”。
記者進一步詢問了對方的“神秘渠道”。對方表示有兩種渠道,“一個是我們自己和雜志社有專門對接,另外一方面我們也和其他工作室資源共享,有什么刊物需求我們互相之間能操作、互通有無。”
中科院一名博士告訴記者,依照正常流程,C刊文章一般版面費全免,有些還會有稿費,因為很多高質量期刊都是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有國家或者各單位穩定的資金支持,“但是一些相對較差的C刊期刊肯能就不是這樣了。”高質量的C刊發表過程一般在半年以上,審稿期就要3-4個月。
記者后又詢問該“工作室”發刊時間有沒有保證?工作室告訴記者,“快得加錢。最快可以操作到一月份就給發,不過價格會很高,而且有沒有位置也要等我們和編輯聯系才知道。”
最后,該工作室還不忘告訴記者,“我們有很多老客戶”“經常為博士發C刊論文”“以后多聯系,如果能幫我拉來人,我可以分你些提成”。
業界:是否需要逐步探索新的評價標準?
針對這篇被熱議的網貼,有些教授表示,2篇C刊本就難度極大,再加一篇20萬字的博士畢業論文,學生往往三年無法畢業,造成延期。也有不少學者認為,“讀博士就是為了搞研究,在核心期刊發文章對評獎學金和以后在高校謀得教職也有很大幫助,2篇C刊是合理要求”。
對于人文社科類博士,要不要以C刊的發文量作為評價體系的唯一標準?學界看法不一。
有專家認為,在目前的高校的教育評價體系下,C刊論文仍是最有效、公平的評價方法,“除非找到更好的評價體系去取代,且求職時,高校等接收單位的評判標準也要隨之調整。”
“該告別唯‘核心期刊’的時代了。”對此現象,教育學者熊丙奇表示,建立一個更優質、高效的學術評價體系,已經成為一部分學界人士的共識。
熊丙奇認為,核心期刊可以作為優秀獎勵機制,成為“學術參考工具”,而不是剛性的“學術評價標準”,數量也可適度降低。“集中精力發一篇優質的文章,好過生產多篇學術廢品。”熊丙奇說。
一名學者提出,可加大博士論文的考評力度,通過匿名評審,評選出能代表博士學術水平的博士論文,一樣是有力的評價標準。
記者了解到,目前,中科院、社科院以及清華、北大等已經取消了“發兩篇C刊文章才能答辯”的硬性要求,但在多數高校,2篇核心期刊依然是畢業前的“必需品”。
(來源:新華社)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