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批領導基層調研"被安排":去哪兒提前有"腳本"
“糾正‘四風’不能止步,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
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堅決防止不良風氣反彈回潮,部分領導干部調研走過場、搞形式主義的問題是一個需要重點整改的方面。
“糾正‘四風’不能止步,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就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新表現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拿出過硬措施,扎扎實實地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堅決防止不良風氣反彈回潮,部分領導干部調研走過場、搞形式主義的問題是一個需要重點整改的方面。
去哪兒提前有“腳本”
“有一種調研叫‘搭臺唱戲’,事先打好招呼,然后按照約定的路線圖,幾點幾分到哪里,參觀什么、聽誰介紹、停留多長時間,幾點幾分離開,前往下一個地方,聽誰介紹,都有完備‘腳本’。”西部某縣的一位基層干部表示,這種調研,看到的往往都是一片鶯歌燕舞。
“領導下基層調研,既想看成績,也想了解問題,多方面掌握實情。”一位多次陪省領導下鄉調研的處長表示,基層為了向上級展示自己的工作業績,確實有精心設計調研“腳本”的沖動。據他了解,“路線圖”確定之后,還有大量“準備工作”,被調研的村屯,得裝扮裝扮——有礙觀瞻的,立馬修補;不夠整潔的,馬上掃除。
許多領導干部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會有意臨時停車、搞“突然襲擊”,讓自己了解的情況更全面。某省旱廁改造的統計數據相當亮眼,但該省主要負責同志在某次輕車簡從的調研中走訪了4個村,卻發現沒有一戶改廁。“滿足于‘被安排’,就發現不了真問題。”
看什么只去“示范點”
“被安排”的調研往往看“窗口”多、看“角落”少,看到的多是“政績盆景”。
有的是“專項型”。西部某縣的一個村,鐵皮石斛種植得有聲有色,每有產業發展等調研,便安排到該村。久而久之,該村接待調研已有一套熟練流程,儼然流水作業。
有的是“全能型”。某地傾力打造了兩個明星村,資源、榮譽集中堆砌,無論是調研新農村建設、脫貧攻堅,還是基層黨建、民生改善等,都安排這里,成了“參觀基地”。
更有甚者,在某貧困地區,為展示新農村建設成果打造了幾個示范點,領導一批批往那里領,然而周邊農戶都大門緊閉,被問到原因就拿外出打工或勞作未歸來搪塞。
當然,看“窗口”更看“角落”也正成為越來越多領導干部的共識。一位村干部表示,如今不少領導來基層問得都特別細致,我們被這樣的問題問多了,在日常工作中會更注意把重要實事放在首位,少搞或者不搞那些虛頭巴腦的了。
座談會挑選“專業戶”
基層調研常常需要開座談會,然而一些地方常常會精心挑選群眾參加。
“精心挑選群眾,雖然不一定是領導的意思,但好像約定俗成,基層怕捅婁子,為了保險起見,在這方面特別上心。”一位參與過接待省級領導的基層干部透露,入選的群眾往往是村兩委干部、“有覺悟”的黨員、“會說話”的致富能人、“不亂說話”的老實人……久而久之,有部分人就成了座談會專業戶。
群眾和領導說些什么,基層干部通常會提前“打好招呼”,教群眾哪些必須要說、哪些可以說、哪些絕不能說,有的甚至會提前“彩排”,練一練、對對詞。
“如果領導調研只是滿足于走一圈、看一下、聽一遍、講一通,如何看清廬山真面目?”一位基層群眾道出擔心。
“好在有些領導已經了解其中的‘玄機’,會找時機另找群眾盤根問底。”那位多次陪省領導下鄉調研的處長表示,很多領導會隨機走進群眾家串門、拉家常,從而聽到更真實的心聲,了解更真實的情況。
(來源:人民日報)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