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吐槽“非農一代”干不好基層工作,有沒有道理?

只要把身子撲下去,把擔子挑起來,城里出生和城里下來的干部在鄉村基層一樣能干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

只要把身子撲下去,把擔子挑起來,城里出生和城里下來的干部在鄉村基層一樣能干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

鄉里來了城里長大的年輕干部

前段時間,記者去了一趟閩東寧德市霞浦縣一個叫海島鄉的地方。這是當地一個最偏遠的純漁業鄉鎮,全鄉由大大小小43個島嶼組成,從霞浦縣城到鄉政府所在的西洋島,要經過一個半小時的車程加一個小時的輪渡。

在蹲點采訪的3天過程中,鄉里一位85后的紀委干部給記者一行留下了深刻印象。

這位在城里出生長大的余姓干部熱情健談,從國際形勢到當地風物再到“鹿彤戀”等娛樂話題,一路上和記者聊得不亦樂乎,且思維敏捷、有問必答。

上島以后,從碼頭到鄉政府的短短一段路,他總是時不時停下來和人打招呼,問一些“海帶苗買好了嗎?”“最近幾船收成怎樣?”的問題,而每一張被海風吹得赤紅的臉見到他都帶著笑意——是那種面對家人回家一樣的親切的笑。

小余離開大學校門之后就來到了海島,一干就是8年。剛接觸時覺得他和一般的陽光小伙兒并沒太大區別。

讓我感到驚奇的是,在聯系采訪當地漁民特別是貧困戶時,他對我們隨機選取的采訪對象情況如數家珍,家庭構成、致貧原因、幫扶資金等張口就來,甚至對一戶因病致貧家庭的罕見病情況也熟稔于心。入戶采訪時推門而入,自己倒水喝,連對方家里某個角落擺放的物件都記得很清楚。

在外人看來,在遠離陸地且一天只有一班輪渡的海島上生活極不方便,基層干部長時間遠離家人也是件難熬的事,但在小余身上并看不到太多悲觀消極的情緒。

他說島上遠離燈紅酒綠,心思能靜下來;島上民風淳樸,干群關系融洽,干事情有成就感;盡管對家人感到虧欠,但在島上的所為所得“非常對得起自己”。

說到升遷提拔的問題,他也頗為淡然,說了一句:“大家沒有忘記海島鄉,也就不用擔心組織上會忘記我們。”

“非農一代”基層干部頻惹爭議

現在到鄉村基層,碰到85后甚至90后的鄉鎮干部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了,這些30歲左右的年輕干部很多都缺乏農業生產經驗甚至農村生活經歷。

“非農一代”的基層干部能像以前那些“泥腿子出身”的干部一樣熱愛農村、適應農村、融入農村么?隨著往后鄉鎮干部“非農一代”越來越多直到成為主流,這種擔心當然具有普遍的現實意義。

從大大小小的媒體報道中,不難發現一些地方和一些年輕干部在鄉村基層工作中表現出來的不好苗頭和傾向。

比如情感上對農村、農民不親,“遇到農民遞過來有茶垢的茶杯就皺眉頭”;

比如和農民群眾缺乏共同語言,不懂農民心理,“動不動就把刁民兩字掛在嘴上”;

比如對農業生產過程甚至常識極為陌生,甚至鬧出“四季不明五谷不分”的笑話;

比如把鄉村工作經歷當作“跳板”和“鍍金”,難以撲下身子苦干實干……

這些現象,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鄉鎮年輕干部特別是“非農一代”身上“鄉土思維”的欠缺。

話說回來,“先天不足”的故事實在太過常見,缺乏農村成長背景遠不是年輕干部做不好鄉村工作的理由,記者之所以不厭贅述一個偏遠海島鄉鎮干部的工作狀態和心跡,正是想說明,只要把身子撲下去,把擔子挑起來,城里出生和城里下來的干部在鄉村基層一樣能干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

近年來,在各地返鄉創業者、鄉村支教老師、機關下派干部、大學生村官等各種群體中,涌現出了許許多多扎根農村、服務“三農”的青春榜樣,他們的精彩故事說明,“非農一代”融入農村或許要比前輩更多花一些時間,但完全有動力和能力在廣闊天地干出一番成績來。

有見識的年輕干部在農村大有可為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鄉鎮干部隊伍中“非農一代”比例上升,也是新時期推動“三農”工作向前發展的歷史性契機。

城鄉地理距離不斷拉近、資源流通共享越發便利、一二三產融合日益加快……現在的“三農”工作環境較之以前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干好當前農村工作,單有感情和熱情遠遠不夠,而年輕干部在知識儲備、格局視野、學習能力、闖勁干勁方面都有優勢,正是新時期鄉村振興宏偉計劃實施過程中迫切需要的人才。

時代在變化,農村在發展,我們希望看到越來越多像小余一樣投身廣大農村的“非農一代”年輕干部,他們正在用不一樣的青春改變著昨日農村的陳舊面貌,也在改變我們對于鄉村干部“大老粗”的偏頗印象,他們的成長和貢獻,需要更多的尊重、鼓勵和喝彩。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網絡編輯:周凡妮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