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自強青年回鄉 碧桂園扶貧模式見成效
廣東省長期以來都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領頭羊。但是在廣東省的北部地區,由于多種原因,發展水平與廣東發達地區相比經濟十分落后。12月19日,央視財經記者來到廣東省清遠市英德市樹山村,這里是碧桂園集團的定點幫扶貧困村。曾經的樹山村交通閉塞、污水橫流,七年之后的樹山村,儼然已經成了當地扶貧的一張最為亮麗的名片。碧桂園扶貧干部的到來,打開了村民的內心,也打開了樹山村的一條驕人的致富之路。
一個村莊兩條路 路路通致富
劉剛是碧桂園集團扶貧項目的工作人員,這個周末,他抽空又去了一趟企業定點幫扶的樹山村。在2011年以前,這里是個遠近聞名的貧困村,所謂“九山半水半分田”就是形容樹山村的。樹山村人均土地只有兩分,既稀少又貧瘠,坡陡溝深,信息閉塞,人均年收入不足兩千元,絕大部分村民都住在破敗的泥坯房中。廣東省清遠市花塘樹山村村支書羅世煌表示:村子基本上沒有什么基礎設施,很多地方都是污水橫流的,進樹山村的那條路基本上都是泥巴路,要是去趕集,不用問一看都知道你是樹山村的,因為整腳的泥巴。
2010年,廣東省設立了“扶貧濟困日”,鼓勵和支持捐贈企業(個人)參與省定貧困村新農村示范村建設。碧桂園集團積極響應政府號召,捐資2億元用于扶貧。樹山村作為省級貧困村,同時又是水庫移民村和革命老區,成為了碧桂園第一個扶貧試點村。
2010年,劉剛和同事們帶著5000萬元和改變貧困面貌的巨大決心,來到這個偏遠山村,劉剛坦言到:剛來的時候,沒想到廣東有這么偏這么窮的地方,在這里,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了解這個村的情況之后,劉剛和同事們打算將全村380多戶的宅基地按自然村統一規劃,為每戶都建一幢相同規格的小洋樓,每幢建筑成本約為12萬元左右,大部分由企業兜底,再加上政府每幢補助1萬5千元,每戶村民只需要出3萬5千元,而且可以分期付款,就可以住進小洋樓。
2011年6月16日,經過緊鑼密鼓的施工建設,樹山村第一批新房交付使用?,F在,樹山村的村民家家戶戶都住在兩層半高的小洋樓里,房子里面通了水電和網絡,門口通著水泥馬路,環境優美,配套完備。
不過這份喬遷之喜,村支書羅世煌的感受比樹山村的其它村民要來得復雜得多。因為跟樹山村一路之隔,約摸三百米的距離,就是花塘村,當時也是一個省級貧困村。幾年前樹山村就由于人口較少,已經和花塘合并成一個行政村,本來都是貧困村,樹山村這邊翻天覆地換新貌,花塘村卻還是舊磚舊瓦舊模樣。
興苗木產業 鋪致富之路
無論是羅世煌還是碧桂園都意識到,如果不能均衡發展,脫貧致富,有效治理就無從談起。經過考察,碧桂園集團決定在花塘村發展苗木產業,但是苗木成本很高,針對這種情況,劉剛表示:我們有一種模式是借本你種,賣了還本,賺了歸你,再借再還,勤勞致富。老百姓自己出土地,我們出90%的苗木成本,村民自己出10%。
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方式,村民缺啟動資金企業墊付,缺技術企業進行專業培訓,缺銷售渠道,只要品質合格,企業包銷。村民們熱情高漲,紛紛加入合作社,第一年就靠著苗木就實現了整村脫貧。因為苗木產業的吸引,在外務工的李洋東回家鄉加入合作社,共同發展苗木產業。李洋東是花塘村的村民,在外務工也一直沒有很好的收入,加入合作社的第一年,李洋東收入就有9000多?,F在李洋東種了6畝多的苗木,每年的純收入都有七八萬元。前兩年在鎮上買了房,看到村里鄰居們都陸續建起了新房,他也盤算著再過兩年,把自己的老屋也翻修一下。
現在,花塘片有將近200戶村民都是苗木合作社的成員,隨著苗木產業發展,全村的年人均收入也已經超過了9000元。這兩年,隨著清遠市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苗木市場供不應求。今年前11個月合作社的苗木賣了200多萬元,李洋東估計明年的銷售起碼還能再翻番。苗木的生意在花塘越做越大,越來越紅火,企業從去年開始不再墊資;合作社也不再單純依靠企業包銷,而是更加積極主動地自己跑市場。
依托本地資源 壯大特色產業
除了發展苗木產業,碧桂園集團還在探索,如何打造各村特色。碧桂園的駐村工作人員楊洋,在日本學習工作了九年,獲得千葉大學設計文化規劃的博士學位,是位正兒八經的洋博士。楊洋表示:一個村莊活化起來之后,還要將他們從脫貧的階段,引入到自己可以不斷有內生動力來創造財富的階段。
花塘樹山村所在的西牛鎮被稱為麻竹筍之鄉。這里出產的麻竹筍比起其它地方出產的更為粗大肉厚,口感鮮嫩、爽口、筍味香濃,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是中國地理標志產品。尤其是在樹山村,因為田少山多,村民們都靠山吃山,麻竹筍成為重要收入來源。每年農歷六月開始,家家戶戶上山砍筍,之后再經過洗煮、腌制、晾曬,制成筍干,現在正值農歷十月,村里的平地上整整齊齊晾曬著筍干,被村民們戲稱為“滿城盡帶黃金甲”。
在2011年村里改造之后,交通和信息都更加便捷,以前只能賣到幾塊錢的麻竹筍現在行情水漲船高,收購價最高能將近一斤30元錢。
楊洋敏銳地捕捉到種植麻竹筍這一傳統所蘊含的潛在價值。楊洋希望盡早能把麻竹筍這個當地的寶貝申請成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在村里打造獨具特色的旅游品牌。更讓她振奮的不光是這片土地上古老的傳統文化,還有村民們對于振興自己家園的熱情。從碧桂園集團到村民組織,從產業發展到村務自治,花塘樹山村這個曾經偏遠落后的小山村正憑著自己獨有的特色,振興著屬于自己的美麗鄉村。他們希望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加親近,整個中國都是幸福的美麗鄉村。
十九大報告指出:“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確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專門指出,做好三農工作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扶貧攻堅,關鍵在人。在花塘樹山村的扶貧實踐中,政府、企業勇于嘗試、村民積極配合,通過七年時間,這個粵北的小山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