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碳市場啟動 “碳市場是用來減排的,不是用來炒作的”
歷經七地試點,2017年12月19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
責任編輯:何海寧
全國碳市場將率先從發電行業啟動,這一行業排放規模大,數據質量也最為完整。
(本文首發于2017年12月21日《南方周末》)
鄒驥:能源基金會(美國)北京辦事處總裁
劉爽:能源基金會(中國)低碳項目主任
郭虹宇:創綠研究院項目主管
馬瑩瑩: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氣候變化與能源項目經理
李昂、陳美安:綠色創新發展中心高級分析師、分析師
全國碳市場將率先從發電行業啟動,分階段穩步推行碳市場建設。發電這一個行業的碳市場規模就已超過其他國家的碳市場。
“每噸鋼鐵掙的錢還不如賣一斤白菜掙的多,在碳交易的情況下這種現象就不會存在了。”
“個人節能減排的行為可以轉化成經濟價值,比如充公交卡等等。”
歷經七地試點,2017年12月19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作為碳資產的“銀行”和“倉庫”,全國碳交易注冊登記系統將落戶湖北,系統建設運維任務由上海承擔。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勇在當日發布會上介紹,將率先從發電行業啟動,分階段穩步推行碳市場建設。全國大約一千七百多家電力企業的碳排放總量達到三十多億噸,發電這一個行業的碳市場規模就已超過其他國家的碳市場。
“過去企業用多少煤、多少氣、多少電,都是糊涂賬。啟動碳交易之后,納入碳交易的這些企業,就要加強內部管理,全面衡量各項指標,那些不賺錢或賺錢不多、競爭激烈的產品,就會考慮是不是放棄。”發布會上,氣候司副司長蔣兆理說,“每噸鋼鐵掙的錢還不如賣一斤白菜掙的多,在碳交易的情況下這種現象就不會存在了。”
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節能減排,在促進企業積極性和信息公開等方面,碳市場才剛剛拉開序幕。
電力入手,鞭打快牛?
南方周末:全國統一的碳市場終于啟動了,是萬事俱備,還是匆忙上馬?
劉爽:已經醞釀了很長時間,不僅有七個試點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