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工團往事:文藝是最好的動員方式
付林的創作履歷上,《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和《媽媽的吻》這兩首相鄰的代表作,判然劃分了兩個時代。
責任編輯:宋宇 邢人儼
從1960年代初開始,部隊文工團的節目開始有軍樂、歌劇、話劇、大小合唱的分類,“逐漸有全面開花的意思”。圖為電影《芳華》劇照,年輕的文工團員正在排練。
(本文首發于2017年12月21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文工團往事》)
付林的創作履歷上,《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和《媽媽的吻》這兩首相鄰的代表作,判然劃分了兩個時代。
電影《芳華》正在熱映,中國軍隊的文工團改革早已拉開大幕。
2015年11月,中央軍委改革工作會議后,“裁減軍隊員額30萬,精簡機關和非戰斗機構人員”,“下決心全面停止軍隊有償服務”成為重要的強軍目標。2016年,部隊文工團“被撤編”的消息不時見諸媒體:據中國軍網報道,南京軍區前線文工團撤編后,更名為東部戰區陸軍前線文工團;廣州軍區戰士文工團與雜技團合并,更名為南部戰區陸軍文工團。
而伴隨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組建,原總政治部的總政三團“摘牌”后已分別更名為軍委政治工作部歌劇團、話劇團和歌舞團。更名后有何具體改革措施,目前尚無進一步消息。
“本來說去年(2016年)春節出方案,后來等到現在了。”原總政歌劇團副團長程桂蘭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目前原軍區文工團基本已經變更完畢,海陸空軍種文工團保留,原北京軍區政治部戰友文工團為主體轉隸組建陸軍政治工作部文工團,“二炮文工團變成火箭軍文工團,解放軍藝術學院更名為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
此次文工團的撤編、更名以及后續的改革,與新形勢下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要求相關。
中國的部隊文工團經歷了不同的時代變遷,最早的歷史可追溯到紅軍時期,名稱也幾經更替。文工團經歷了多少變革,在革命戰爭年代以及和平時期又發生了哪些變化?南方周末記者分別采訪了原海政文工團副團長付林,程桂蘭,原戰友文工團副團長甲丁等,他們分別是40后、50后和60后,各具豐富的人生經歷,也見證了不同時代的文工團。
文藝是最好的動員方式
文工團中的“老資格”可以把歷史回溯到紅軍時期,像原廣州軍區戰士文工團就樂于說自己前身是紅四軍宣傳隊。黨自建軍素來重視文藝的宣傳鼓動作用。1930年前后,紅軍各級政治部成立了藝術股。1931年,中央蘇區第一個劇團“八一劇團”成立。1932年成立的工農劇社,建立起了從中央總社到基層的“藍衫團”的垂直機構,蘇聯紅軍的影響十分明顯。
歌曲創作方面,“紅軍時期‘軍歌’有兩個來源,一是將各地從軍者帶來的民間小調重新填詞,二是把國外的歌曲重新填詞變為我軍軍歌,最典型的是《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等。”甲丁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紅軍的文藝傳統被帶進八路軍和新四軍??箲疖娕d,大批知識分子涌向國共兩黨。“國軍那邊有劉雪庵,上海國立音專畢業……我軍專門人才不多,延安和各根據地吸引了大批小知識分子。”楊浪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位生于1950年代的媒體人,出版過專著《老歌的發現》。
抗戰開始后,中共先后在延安辦起十七所干部學校,以吸納投奔而來的知識分子,抗日軍政大學是其中之一。1939年,抗大一分校文工團成立。有親歷者回憶,這是中國軍隊第一支自稱“文工團”的文藝團體。
當時,“文工團”叫法并不多見,根據地大量存在的是劇社。唱歌、跳舞、刷標語、攝影、出報、街頭演講,參加武工隊,都可能成為社員的工作。社員身份極其雜駁:小學生、小學教員、小地主、民間藝人,以及復旦、燕京等大學和北平藝專的洋學生。
延安魯迅藝術學院負責把社員訓練成文藝戰士。魯藝代表著“高級”“專業”,學員、劇目,沿軍區、軍分區、師、團、基層部隊、地方等路徑源源不斷輸送到各根據地。對普通大眾進行思想動員,不能讀文件和馬列書籍,“文藝是最好的方式”。
楊浪收集了抗日時期很多油印的歌片、劇本,“光《放下你的鞭子》就有若干版本。這些讀本是供魯藝以下的劇社們去復制的”。1930年代到1940年代,延安上演來自蘇聯等國的經典名劇,也上演自產的大秧歌、群眾歌詠、平劇、活報劇,東西方文化交融起來,“被八路軍、新四軍的戲班帶到中國的鄉野”。
魯藝提供養分,但大量創作仍需基層劇社獨立完成,其產量令當代院團難以望其項背。從1943年7月到1944年7月,冀熱遼軍區政治部尖兵劇社演出了劇本58部,軍歌、戰歌、群眾歌曲、器樂曲、宣傳畫、連環畫、街頭詩120多件,出版《大眾報》3期和《尖兵歌集》6集以及供連隊、鄉村學校使用和閱讀的文娛材料,組織了83場舞臺演出,105場音樂會。
宣傳攻勢接連不斷,劇社的創作周期很短,“現掛”能力必須很強。很多劇目從劇名就可以反推主旨:《救國公糧》《反掃蕩秧歌舞》《反投降秧歌活報》《三八婦女節活報》《生產大活報》……這些演出在鄉村是宣傳動員,也是視聽奇觀。大型活報《跟著聶司令前進》約500人參加演出。凌子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