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豬挺進大東北

“南豬北移”,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南方環保政策收緊。包括天兆豬業在內的大型養豬企業,紛紛開始“南豬北移”。據不完全統計,至少8家上市豬企宣布了該項計劃。

責任編輯:顧策 何海寧

2017年12月10日,泰來豬場的豬圈內,工作人員正在打掃衛生。(南方周末記者 馮葉/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12月21日《南方周末》)

“南豬北移”,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南方環保政策收緊。包括天兆豬業在內的大型養豬企業,紛紛開始“南豬北移”。據不完全統計,至少8家上市豬企宣布了該項計劃。

2017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引導生豬產能向東北4省區(遼寧、吉林、黑龍江和內蒙古)轉移,因為東北四省區是玉米主產區并且環境容量大,更重要的是,通過糞污利用,未來可以將養殖和種植完美地結合起來。

在黑龍江齊齊哈爾泰來縣廣闊的土地上,一座現代化養豬場橫空出世,從空中俯瞰,就像外星球的基地。

過去半年時間里,新三板掛牌企業四川天兆豬業(839932.OC)修起了這座占地600多畝、內置2260頭種豬的飼養場,相當于70個足球場那么大。

豬場之上,原先住著一個屯,共21戶人家,世代就靠腳下的黑土地吃飯。泰來縣地處黑龍江、吉林、內蒙古三省區交界處,是國家級貧困縣,2016年財政收入僅有2.9億元。

在天兆豬業于黑龍江的整體布局中,泰來豬場只是最小的一個。另外2座豬場,分別位于哈爾濱木蘭縣和佳木斯樺川縣,養豬數量是泰來豬場的3倍和4倍。

“這事兒只有南方人干得出來,北方人只知道種地。”一位早起掃雪的老農對南方周末記者說,說完還哼了一鼻子。他住在距離泰來豬場最近的大興鎮上,約2萬人口,但去往豬場,還要穿過幾公里的稻田以及大葉楊、小葉楊交織的樹林。樹林兩旁分別躺著一塊石碑,上面刻著:立下愚公移山志,打贏脫貧攻堅戰。

“南豬北移”,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南方環保政策收緊。

近年來,對于畜禽養殖,許多人口密集的地區劃定了嚴格的限養區和禁養區,如北京、天津、上海以及江浙等地。相反,地廣人稀的東北4省區(遼寧、吉林、黑龍江和內蒙古)被列為潛力增長區。

包括天兆豬業在內的大型養豬企業,紛紛開始“南豬北移”。據不完全統計,至少8家上市豬企宣布了該項計劃。大北農(002385.SZ)副總裁宋維平不久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作為飼料企業,大北農也要開始養豬,2017年要在東北建7個農場,未來還將擴展至20個左右。

多位業內人士向南方周末記者推算,待這些大企業陸續投產,包括2017年在內的5年后,東北將一舉超越四川、河南等養豬大省,成為中國最大的生豬來源地。 

2017年9月,四川天兆豬業在齊齊哈爾泰來縣修建的種豬場,占地600多畝,相當于70個足球場。(受訪者供圖/圖)

南方刮起環保風暴

一位南方大型豬企場長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所在的縣,從2016年開始,拆掉了大大小小豬場五百多個,總之一旦劃入禁養區,說拆就拆,沒有商量余地。

雖然他所在的豬場,經過整改環保暫時達標,沒有被拆,但也受到了此輪環保風暴的波及,因為大公司的豬,許多在外托養,“那個時候,公司所有廠長上躥下跳,頭等大事就是趕在拆遷前,找到新的托養場”。

各地新聞顯示,南方豬場被拆后,有的豬直接拉去了屠宰場,還有的干脆走失山林。環保難以達標的散戶大量退出市場,造就了2016年生豬牛市,豬價一度刷新2011年高點。

&ldquo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周凡妮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