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為何愿意自建保障房
鼓勵國企拿出自有用地建設保障房,是增加保障房的供給渠道,這些房源均面向社會符合條件的保障房家庭進行公開配租配售。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17年北京國企自建保障房已經達到12萬套。圖為北京燕保·馬泉營家園公租房。
(本文首發于2017年12月21日《南方周末》)
鼓勵國企拿出自有用地建設保障房,是增加保障房的供給渠道,這些房源均面向社會符合條件的保障房家庭進行公開配租配售。也就是說,一律公開搖號分配,是否國企員工,與能否拿到這批房子并無必然聯系。
2017年12月7日,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官網發布了一則信息,《今年建設籌集保障房5萬套,竣工6萬套,實事任務已全面超額完成》。
截至11月底,北京市保障房新開工6.5萬余套,是全年5萬套任務的131%;竣工9萬余套,是全年6萬套任務的151%,超額完成任務。
該文提到,北京市用了多種創新方式籌集房源,其中數量最大、最引人關注的是,“鼓勵國有企業利用自有用地建設保障房”這一條,目前已建設約12萬套。
12萬套是什么概念?一位地產業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從2017年的數據來看,12萬套基本可以保證北京將近2-3年的銷售量。”
國企的地 很難利用
鼓勵國企拿出自有用地建設保障房,是增加保障房的供給渠道,這些房源均面向社會符合條件的保障房家庭進行公開配租配售。也就是說,一律公開搖號分配,是否國企員工,與能否拿到這批房子并無必然聯系。
那么國企把地讓出去,自己的員工可能還得不到房子,為什么它們還愿意把地交出去蓋保障房,并且快速完成了任務?
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土地性質所限,如果不拿出來蓋保障房,這些土地也很難得到有效利用。
易居研究院副院長楊紅旭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因為歷史原因,國企擁有一些土地,分布于全國各個城市。本來這些地是建工廠、建倉儲之類的用途,土地性質都是工業用地或者類似的性質,不是住宅用地。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國企的生產功能由市中心轉移到郊區了,但是它們在市里甚至市中心,還有一些土地。因為土地性質的限制,他們不能去建住宅、辦公樓出售。他們只擁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