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儲十連升背后 “熱錢”之戰
在外匯儲備從連續三年下降到“十連升”的現象背后,是境內“熱錢”試圖通過境外并購方式突圍,從而引發的一場攻防戰。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中國外匯儲備已經連續10個月上漲。
(本文首發于2017年12月21日《南方周末》)
在外匯儲備從連續三年下降到“十連升”的現象背后,是境內“熱錢”試圖通過境外并購方式突圍,從而引發的一場攻防戰。
遏制住了直接投資領域的資本外流“抽水”之后,貨幣管理當局才得以通過價格機制調整與市場預期管理,一舉扭轉了持續數年的“匯率貶值-資本外流”式惡性循環,并實現了外儲規模由降轉升的“逆襲”。
守護外儲“護城河”
2017年12月14日凌晨,美聯儲加息預期“靴子”落地。
在宣布如期加息25個基點后,美聯儲聲明經濟增長將為漸進加息提供支持,并預計2018年加息3次。這是自2015年12月結束零利率政策以來美聯儲的第5次加息。
聲明公布后,美元指數震蕩下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連續兩日上漲逾百點,顯示出市場對人民幣匯率預期的信心。海通證券指出,“今年人民幣對美元逐步升值,尤其是二、三季度的人民幣急速升值、資本流出減少,背后反映的是市場對人民幣貶值預期的扭轉。”
中國外匯儲備已經連續10個月上漲。2017年12月7日,央行公布數據顯示,11月外儲增長100.6億美元,至3.1193萬億美元。
此前,中國外儲規模曾由2014年高峰期的3.9萬億美元,下滑至2016年中的3.2萬億美元,并在2017年1月跌至2.9999萬億美元。
此后,在中國經濟基本面和國際金融環境未出現重大變化的情況下,中國外儲卻又經歷了一輪“過山車”般的十連升,回升至接近2016年中的儲備規模,即將實現自2014年以來的首度全年增長。
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的分析顯示,11月外儲規模增長的主要原因,來自“非美元貨幣匯率上漲及資產價格變動”帶來的估值變化。而在9月底公布的國際收支平衡表內,則以更詳盡的數據,反映出影響外儲規模變化的“基本面”。
據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原外管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分析,2017年以來外儲回升的關鍵因素,來自“基礎國際收支”順差的變化:在決策層果斷出手規范境外投資并購的一系列政策影響下,中國外匯收支中的“直接投資”由逆差轉為順差,從而令包含經常項目與直接投資的基礎國際收支順差增加了37%,達到832億美元。
管濤以“護城河”的概念,形象地解釋了“基礎國際收支”在國家外匯管理體系中的功能:如果把跨境短期資本流動的“國際熱錢”,看成在不同國家與地區內穿梭套利的“資本洪流”,那么代表著長期穩定趨勢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