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之惑
群雄的爭執,是因為“大義名分”,懷著悲壯的情懷為主盡忠,可歌可泣,可數百年后看來,宛如一場鬧劇。
責任編輯:陳斌
昔年東羅馬帝國行將滅亡,為了拯救危亡,打算和天主教國家捐棄前嫌,實現天主教和東正教的聯合。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全城慘遭屠戮洗劫。圖為伊斯坦布爾圣索菲亞博物館的屋頂。
(本文首發于2017年12月21日《南方周末》)
群雄的爭執,是因為“大義名分”,懷著悲壯的情懷為主盡忠,可歌可泣,可數百年后看來,宛如一場鬧劇。
金庸《鹿鼎記》中有一處神來之筆,很是耐人細讀:天地會和沐王府兩大地下反清組織在北京“會師”,本來相談甚歡,但說到推翻滿清后誰來做皇帝,便起了爭執。原來當年明朝覆亡后,不同的派系擁立了不同的明宗室稱帝,彼此都不承認對方是正統,矛盾一直延續到南明諸帝都被消滅之后。臺灣鄭家領導下的天地會擁戴隆武帝(唐王)的“朱三太子”,沐王府擁戴永歷帝(桂王)的“朱五太子”,一言不合,竟大打出手,惹出了無數是非。
小說中花了不少筆墨解釋“唐桂之爭”的由來,極容易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柯珂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