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王爺與他的移民船隊——晚清同安洪氏開拓印尼漁港追記
華人下南洋,斬波劈浪,篳路藍縷,幾多血汗,多少故事
責任編輯:楊嘉敏
印尼蘇門答臘島巴干阿比阿比漁村的王船出巡活動,與廈門同安紀念“紀王爺”的習俗如出一轍。
(本文首發于2017年12月21日《南方周末》)
華人下南洋,斬波劈浪,篳路藍縷,幾多血汗,多少故事,這其中,廈門同安洪氏把一個荒涼小島變成大漁場。
同治年間,那支離開故鄉的船隊,沒有具體航行目標,在南海上漫無目的地向南漂流。大海茫茫,他們唯一的依靠就是船上的紀府王爺。在歷史中,閩南人走得多遠,閩南的神靈就走得多遠。
先遷臺灣彰化,再墾印尼峇眼亞比
我在新編《同安縣志·大事記》讀到這樣一條史料:“同治間,翔風十三都洪思返等13名漁民開拓荷屬爪哇峇眼亞比港,厚平人洪思燃等5人開拓荷屬赤礁吧,洪思報等4人開辟荷屬鹽水港。”讓我感特別感興趣的是,志書用了“開拓”“開辟”的字眼,與一般華僑下南洋大不相同。
我想查查到底是什么意思。奇怪的是,我把“洪思返”等名字輸入百度,居然沒有其他相關報道,這些移民的后人似乎沒有與故鄉聯系。再查峇眼亞比,倒是獲得不少零碎資料,知道這是印度尼西亞的一個漁港,多數居民為華裔,流行一種同安腔的閩南話,每年五月十六祭祀紀府王爺,抬著一艘船游行,再一把火燒了。毫無疑問,這是閩南民間流行的燒王船習俗。
翔風里十三都洪氏,祖籍地應該是廈門市翔安區新店鎮洪厝村。我就住在翔安,上下班的公交車都要路過洪厝村。洪姓是同安大族,明代洪厝村出了一個三品官洪朝選,社會地位大大加強;閩南洪姓又與江、翁、方、龔、汪六姓聯宗,稱六桂堂,聲勢更旺。
《海西晨報》的記者洪麗敏就是洪厝人,她幫我聯系了村老人協會會長洪水珍,并陪我一同采訪。村中央的洪氏家廟是新建的,規模不大,但是光鮮亮麗。洪水珍老人介紹,洪厝以前叫柏埔莊,洪厝洪氏源出敦煌郡,稱柏埔堂。他們的祖先原住在江西鄱陽,是北宋著名文人洪邁。洪邁的次子洪植出任泉州武榮(南安)知縣后,落戶同安縣柏埔莊,是為入閩始祖。如今,柏埔堂的洪氏遍布廈門、臺灣和東南亞。
墻上鑲嵌了一塊《昭穆志》,寫著“純思爾志,允文若德,繼世賡承,和調永克”等語。洪水珍指著說:“這就是我們的排行字,‘思’字輩屬于第20世,我是‘文’字輩,第24世?,F在最快的已經發展到‘賡’字輩了。洪思返肯定是柏埔堂洪氏,但不知道是哪個村。……我記得建宗祠有印尼的宗親捐錢。”
墻上刻著宗祠捐款人的芳名錄,在最后一欄,洪水珍找到了印尼峇眼亞比宗親的名字,只有五六位。他說:“我們洪姓去臺灣的多,南洋的較少。建宗祠沒有特意去發動,這幾位好像是正好碰上了。”
我打聽洪厝的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Golrad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