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名背后的另一個朱光潛
將朱光潛用筆名撰寫的短評與他名下的時論文章對觀,可以看到他對同一問題的另一種態度。
責任編輯:劉小磊
1928年12月立達學園旅歐師生在巴黎合影,出自1929年4月《教育雜志》21卷4號。前排左一為朱光潛,左二為奚今吾,1932年與朱光潛結婚。
(本文首發于2017年12月21日《南方周末》)
將朱光潛用筆名撰寫的短評與他名下的時論文章對觀,可以看到他對同一問題的另一種態度。這不僅是形勢變化所致,也反映了朱光潛的黨派身份和個人見解的矛盾,和他素喜辨證、執中的思維習慣。
1921年7月,正在香港大學教育系讀大二的朱光潛在《東方雜志》上發表了處女作《福魯德的隱意識說與心理分析》。到1923年夏畢業時,他又陸續在上海的報刊發表多篇文章,除一篇署為朱孟實外,均署本名朱光潛。朱光潛為家中長子,故取孟實為表字。此后二十余年間,朱光潛的著述大都是朱光潛、光潛、朱孟實、孟實四個一望可知的署名,也有個別單署“潛”的,如1937年5、6月間為《北平晨報》撰寫的社論《津大直沽浮尸案》和《從北平文化界的紛爭談到政論家的風度》。此二文未收入現有《朱光潛全集》,但朱光潛在1966年初起交代個人履歷時,曾提及《津大直沽浮尸案》(稱為《天津浮尸案》,見《我的簡歷》),無疑為朱光潛佚文。
1949年后,朱光潛未再使用筆名。1980年代初,朱光潛回復《中國作家筆名探源》一書編者時自述:“‘孟實’是常用的筆名。‘孟’指弟兄行輩中居長,‘實’就是‘老實’‘踏實’‘務實’,這多少表明我的人生理想。……‘孟實’之外我偶爾也用‘盟石’‘蒙石’,或僅用‘石’,都是同音字。我很喜愛‘石’的堅硬。”近年介紹朱光潛的書籍或文章,提及筆名時,通常舉孟實、盟石為例。
然而,遍查《朱光潛全集》收錄的數百篇文章,以及陸續發現的集外文,卻無任何一篇署名“盟石”或“蒙石”,也沒有用“石”的。這一結果有兩種可能:一是朱光潛誤記筆名;二是他還有其他署名的文章尚待發掘。
朱光潛與政經研究會
考察這三個找不到出處的筆名,“盟石”應為“明石”之誤。1925年6月,在立達學園任教時,朱光潛在《立達》季刊創刊號發表《夢底心理》,即署名明石。1925年10月,朱光潛到愛丁堡大學深造,后因官費拖欠不得不時常撰文,靠稿費完成學業。在英國留學期間,明石這一筆名從1926年到1928年又用過幾次,此后再未用。
“蒙石”則應為“蒙”之誤。在1966年的簡歷中,朱光潛自陳“參加過錢昌照、吳景超、周炳琳等人發起組織的政經研究會,這是標榜第三條路線的文團組織。我替它的機關刊物用‘蒙’或‘蒙石’的筆名寫過一篇小品文,用鴕鳥埋頭的故事諷刺蔣介石不承認失敗。”中國政治經濟研究會機關刊物即《新路》周刊,1948年5月15日在北平創刊,由吳景超和周炳琳主編。從1卷5期起,《新路》增設短評欄目,每期刊登兩到四篇,署名均為身份難辨的單字筆名。朱光潛所指小品文即為1948年11月13日2卷1期刊出的《鴕鳥埋頭的老故事》,署名蒙,已收入《朱光潛全集》。
中國政治經濟研究會如朱光潛所言,是聚集了自由派知識分子的“第三條路線”。三位常務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Golrad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