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院前世今生
曾有專家指出,寫一部中國繪畫史,每個朝代最具代表性的繪畫作品,80%左右會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一件宋代汝窯杯可以蓋一座故宮,而故宮擁有21件汝窯杯,價值千億
1924年11月5日,早晨9點多,宣統帝溥儀正在儲秀宮和王妃婉容吃著水果聊天,突然,內務府大臣們踉踉蹌蹌跑了進來,為首的紹英手里拿著一件公文:“皇上,皇上,馮玉祥派軍隊來了,還有李鴻藻后人李石曾,說民國要廢止優待條件,拿來這個,叫簽字!”
溥儀一下跳了起來,剛咬了一口的蘋果滾到了地上。
據后來“清室善后委員會”事務員回憶,清點文物時,確曾發現了半個干癟的蘋果。冥冥之中,末代皇帝驚惶出逃留下的這半個果子,預示了半宮皇家寶藏的世紀流徙。
今日,海峽對岸,位于臺北外雙溪的故宮博物院,擁有65萬5千多件耀眼藏品。據臺灣《商業周刊》一篇報道估算,其中,光郎世寧的《百駿圖》至少8億元。一件宋代汝窯杯可以蓋一座故宮:1965年故宮花費6000萬落成,物價換算后,相當于現值84億元,而故宮擁有21件汝窯杯,價值上千億。
“四大金剛”精選國寶
清帝出宮后,國民政府接管紫禁城,于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故宮博物院。然而,軍閥混戰導致北方政局飄搖,故宮院務長期無人負責。直至1929年易培基任職院長,博物院各項業務才日見起色。孰料,營運剛步入正軌,“九一八事變”驟然爆發。
國難當頭,如何處置寶物?眾人最終決定裝箱南遷。1932年秋,故宮開始打包作業:文物被一件件取出,嚴實包裹,大多被裝進長1公尺、寬50公分、深50公分的特制木箱;書籍、文獻等不易破損之物則利用現成的香煙木箱包裝;瓷盤被五六個疊放捆綁,先以棉花裹住外側,再用紙包起來,最后以繩子綁緊。
1933年2月5日深夜,易培基身披斗篷,在太和殿前指揮,2118箱文物被裝上火車。至5月底,13491箱故宮文物先后分5批運離北平,由北而南,而西南,與這座承載千年中華文化的古都漸行漸遠。
抗戰結束后,遷往內陸的文物于1947年12月悉數回到南京朝天宮。
1948年1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