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天生日”慈善募捐,熟悉的配方和味道
更要命的問題是,系統把不少孩子的名字都標錯了,基金會能準確找到捐贈對象嗎?還是有的根本就不存在?
更要命的問題是,系統把不少孩子的名字都標錯了,基金會能準確找到捐贈對象嗎?還是有的根本就不存在?
12月23日,一個名為“分貝籌”的愛心活動刷爆了朋友圈?;顒禹撁嫘麄?ldquo;一元助TA改變命運”,用戶輸入自己的生日,可尋找和自己生日相同的貧困學生,為其捐贈一元錢。但不少網友貼出的照片顯示,同一個受助的貧困學生,卻在不同的生日界面中出現,且名字也不同,甚至信息還顯示有貧困學生出生在2009年2月29日,這一天其實并不存在。這些問題引發了不少網友的質疑。當晚,“分貝籌”對外發布通報稱,活動在測試階段被工作人員發到朋友圈后傳播開來,出現了信息錯誤和界面不穩定的情況,就此向公眾道歉。目前,已緊急協調優化界面,避免系統再次出錯。(昨日《北京青年報)
移動互聯網時代,一些公益活動逐漸搬到線上運行,在方便招攬參與者、形成公共議題的同時,注定也要接受更大的考驗。稍有不慎,一點瑕疵就會強化公眾對于公益行為的不信任。尷尬的是,從涼山“假慈善”直播事件、羅爾事件,到“一元購畫”事件,這個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甚至暴露問題的方式越來越粗拙。作為后來者,“分貝籌”這個愛心活動鬧出的動靜雖比它們小,但同樣會對觀者帶來深刻的負面心理暗示。
從技術的角度分析,多個案例顯示,同一人出現不同的、卻有規律的名字,此處 叫“貴碧”,彼處叫“阿碧”,此處叫“小豪”,彼處叫“阿豪”,更像是后臺給同一人備注的不同稱謂。若真是信息錯誤和界面不穩定,更多出現的恐怕是“阿碧”被標為“小豪”,而不是怎么叫都八九不離十。至于生日出現2009年2月29日,對于自帶標準日歷的系統來說,怕也是背不了這鍋,這同樣更像是人工亂寫的數字。除此之外,一些孩子手中牌子的文案相同,也逃不了策劃的痕跡。這到底是他們所想,還是組織者所想?
無論真相如何,此事都可以得出兩點結論。一是組織者這活干得太不用心,若“測試階段不慎發入朋友圈”屬實,直接就證明了這一點;若不屬實,這顯然不是個有力的免責理由,畢竟無論正式臺本還是測試版,運營者都通過其募集到了相關款項,整個募捐流程都完成了。因此,這些“一元助TA改變命運”的頁面均可視為一份正式捐贈合同。真要向公眾誠摯道歉,就應該原路退回款項,而不是道完歉匆匆收錢走人。
二是根據活動介紹,所有善款均進入活動另一發起方、一家公募基金會的賬戶,而不是第一時間到達受捐者手上。按正常的操作模式,發起者還要分攤一部分到機構運營成本中。從這個角度說,“一元助TA改變命運”其實是故意混淆了概念——網友以一元錢提供幫助,但孩子受助的方式不是得到這一元。至于你捐一元,他們能得多少,對不起,根據記者的調查,捐贈者實際上缺乏追蹤渠道。當然,更要命的問題是,系統把不少孩子的名字都標錯了,基金會能準確找到捐贈對象嗎?還是有的根本就不存在?
還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包括展示孩子的個人照片,哪怕這一行為得到了監護人授權,他們也未必了解此舉的長遠影響。至于讓孩子在胸前舉著感謝的話,則不啻為另一種形式的“示眾”。貧窮不是一種原罪,也不可恥,這么多年過去了,我們為什么還需要貧困學子感激涕零?通過喚起道德優越感實現的公益,能叫公益嗎?
(來源:南方都市報)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