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特刊】小鎮試驗:重塑鄰里關系
這個有別于當代人際關系的共同體,已引起越來越多的人文、社科學者的關注,將那里當成社區治理的樣本加以研究。
責任編輯:錢昊平
(本文首發于2017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
這個有別于當代人際關系的共同體,已引起越來越多的人文、社科學者的關注,將那里當成社區治理的樣本加以研究。
越來越多的人們,或因命運相關聚于一地,或因地緣相近共襄一事。他們相互熟悉、相互適應、相互依存。這種共同體內的聯結,體現了包容的力量,自發多于理性,默認多于契約。
2017年3月,傅柳惠離開了生活二十多年的福建龍巖,定居250公里之外的泉州市聚龍小鎮。她舉家搬遷,是因為被小鎮的鄰里關系所吸引:“完全沒有都市人之間的陌生。”
之前在城市的生活經驗是,“鄰里之間見面頂多點個頭”。到了小鎮后,傅柳惠發現左鄰右舍間還會經常串門。
“像是找到了兒時的感覺。”傅柳惠覺得自己選對了,她所中意的聚龍小鎮其實是一個擁有7000人的居民社區,位于泉州市惠安縣西部山麓,由于社區開發者的推動,一群來自天南海北的陌生人,在這里形成了一個熟人社會。
這個有別于當代人際關系的共同體,已引起越來越多的人文、社科學者的關注,將這里當成社區治理的樣本加以研究。
感覺“有點不現實”
請客吃飯,是小鎮的文化之一。
12月13日晚上,傅柳惠下廚掌勺,邀請了9位鄰居到家中做客。半只紅燒鵝剛端上餐桌,隔壁的盧瑞珠就在微信群里吆喝,歡迎大伙去她家里吃飯。
“人多更熱鬧。”傅柳惠放下手機,就撕了一張保鮮膜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