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特刊】讓流動兒童真正“進城”

如果他們能尋回社區歸屬感,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流動兒童沒有“根”的問題。

責任編輯:蘇永通 呂宗恕 助理編輯 溫翠玲

讓孩子走上街頭,采訪道路施工人員,也是一種認識社會的方式。(燈塔計劃供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

如果他們能尋回社區歸屬感,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流動兒童沒有“根”的問題。

“下次不要來了,來了也是拖累團隊。”一名志愿教師因始終無法理解孩子被排斥的心情,遭到負責人郝曦訓斥。

頓了一會兒后,郝曦溫和地問:“感受到了嗎?”志愿者點頭。

郝曦是民間義教組織“燈塔計劃”副秘書長,已專注從事大學生義教工作十多年,他正在以情景設置的方式引導參與義教的大學生學會“共情”。

共情,在心理學中指一種能深入他人主觀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多數情況下,這是一項急需重新習得的能力。

“燈塔計劃”2014年發起社區項目“重見社區遇見你”,帶領隨父母進城務工地變動而變化的兒童(又稱流動兒童)重新認識城市,培養社區認同感。要對與自己有關,但不是自己負責的事情建立連接,“共情”必不可少。一個項目由此牽動了孩子、大學生、家長、社區務工人員等,聯接為更緊密的共同體。

從“留守”到“流動”

“燈塔計劃”始于2001年,3年后,尚在讀大學的郝曦接觸燈塔計劃,兩次參與其暑期義教活動。此后,郝曦幾乎每年都隨“燈塔計劃”到廣東的鄉村地區為留守兒童義教。那是長達一個月的高頻次交流,郝曦能與孩子們產生較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lee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