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特刊】兩岸族譜對接:尋根問祖,得講“規矩”
2017年是兩岸恢復民間交流30周年。
責任編輯:蘇永通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06年5月19日,時任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訪問福建泉州,參觀即將建成開館的中國閩臺緣博物館。
(本文首發于2017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
“他當然是感到遺憾。我們也說,江丙坤先生雖然沒接上家譜,但祖籍在福建平和,這是沒錯的。”
“以前譚其驤教授給我們上課就說,族譜不可全信,每個村莊的始祖是可靠的。”
明清時期,大量閩人渡海入臺。為了本族世系不至于中斷,他們積極修譜,或回“唐山”抄譜。但在1949年之后,海峽兩岸隔絕長達38年。
2017年是兩岸恢復民間交流30周年。南方周末記者擷取了一段江氏家族故事,其中有時隔三百年宗親重逢的喜悅,也有族譜無法對接祖源難覓的悵惘。
幫江丙坤先生尋找祖源
廈門老人江林宣第一次“自由行”去臺灣時,背著一部他主持編撰的重達5斤的族譜,懷著一種混雜著期待與懊喪的心情。
他要去和時任中國國民黨副主席、臺灣?;鶗麻L江丙坤見面,向這位年近古稀的江氏親人報告一個“不太圓滿”的消息。
那是在2012年3月,兩岸關系正順。此前的2011年6月,廈門成為大陸居民赴臺個人旅游的第一批試點城市。
當時,江林宣正忙著籌備成立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江氏委員會。有宗親提出,能否邀請臺灣的江丙坤先生來當江氏委員會的顧問。于是,江林宣寫了一封郵件。
江丙坤很快回函,并贈手書賀詞一幅:“譜籍昭世系,祖澤慶流芳。”但他沒有明確答復自己是否同意當這個顧問,反而提了個請求,請江氏委員會幫助他查找祖源世系。
然而,江丙坤的家族沒有族譜。他的曾祖父住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