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特刊】在大上海安放一碗小餛飩
食物是我們甄別和記憶一座城市的最好方式。一邊是人氣高漲,味道“老嗲”;一邊是油煙擾鄰、無證經營、居民投訴。監管和人情,在一次次沖突中,尋求小餐飲和城市味道的共生。
責任編輯:袁端端
上海駝背老伯34年只做蔥油餅,每天等候的食客排隊長百米,甚至吸引了英國廣播電視臺BBC前來拍攝。
(本文首發于2017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
食物是我們甄別和記憶一座城市的最好方式。一邊是人氣高漲,味道“老嗲”;一邊是油煙擾鄰、無證經營、居民投訴。監管和人情,在一次次沖突中,尋求小餐飲和城市味道的共生。
夜幕低垂,高樓的燈光褪去,隱匿在上海老城廂里的一家家小店開始熱鬧起來。熱氣騰騰的鮮肉小餛飩泛著細細油花的光暈,加塊蘸辣醬油的炸豬排,或是搭配大餅油條,周身都暖和了起來。
霍山路203號,“阿文夜市”的所在地。往日,“豆漿油條”的招牌下,深夜加班族、開跑車的“高富帥”、忙了一天的打工者安靜地排著隊,擠在小凳子上享用美食。但2017年12月4日,“阿文夜市”因無證經營被取締,自此一直處于停業狀態。
食物是我們甄別和記憶一座城市的最好方式。和上海一樣,很多城市的街頭巷尾不乏充滿煙火氣的小餐飲。一邊是人氣高漲,味道“老嗲”(上海話,指味道很好);一邊是油煙擾鄰、無證經營、居民投訴。關門,市井生活中的美味從此消失;不關,如何避免臟亂差引發的食品安全隱患和矛盾。各地的立法和監管正在不斷摸索,尋求小餐飲和城市味道的共生。
弄堂美食的消逝困局
在老城廂和老式居民小區周邊,幾十年來孕育出的弄堂美食文化,至今還保留著正宗的上海味道。擺上幾張桌椅,架起鍋子爐灶,&ldquo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