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特刊】走出侗寨的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都是,這個山怎么樣,這個鳥怎么樣,這個水怎么樣……相對比較自然,更少了一些小我?!?/blockquote>

責任編輯:邢人儼

侗族大歌隊的第一次演出在北京的一個livehouse。三年里,歌隊舉辦了近70場小型音樂會,行程三萬公里。演出后,大部分成員又回到老家插秧種田。(受訪者供圖/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侗族大歌里的前世, 就是一個特別溫順的稻作民族” 走出侗寨的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都是,這個山怎么樣,這個鳥怎么樣,這個水怎么樣……相對比較自然,更少了一些小我。”

農歷十一月是侗族人的新年。侗寨里年齡相仿的年輕人組成歌隊,互相對歌。有時他們走長長的山路,去其他村寨唱歌。十來個少男少女一隊,攏到人家就唱。唱完歌,主人拿出熱乎的米飯招待大家。

侗語里,侗族人的音樂被稱為“嘎老”。“嘎”指歌,“老”意為宏大和古老,譯為“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和聲的民間合唱,相傳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侗族人有一句俗語“飯養身,歌養心”,由于沒有自己的文字,很多文化傳統和社會習俗通過大歌得以流傳。

貴州黎平縣的侗族女孩吳金燕四歲開始跟奶奶學歌。2004年,她作為侗族代表隊的一員,來到北京參加青年歌手大獎賽,拿下銅獎,之后回到了家鄉。2009年,她再次北上,在一個小餐館做服務員。一天,她在大廳里教唱侗族大歌時,偶然認識了同為侗族人的搖滾音樂人吳虹飛。

吳虹飛出生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但從小跟隨母親搬去漢族區域生活,后來做記者、寫書、組樂隊、做音樂,一直在北京。和大多數離鄉者一樣,“侗族身份認同模糊了很長一段時間。”她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做了十二年搖滾,吳虹飛時常懷疑,搖滾樂作為舶來品,是否真的存在“原生的東西”。直到她無意中瀏覽到侗族人唱歌的網絡視頻,一首經典的《尚重琵琶歌》。雖然會說侗語,但歌里的大量古侗語,她完全聽不懂。

“沒有一個旋律跟國外任何一首流行歌或搖滾樂類似,我發現它是獨一無二的。”吳虹飛說,“就像發現化石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柯珂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