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特刊】產業扶貧的邊城剪影 將務工青年吸引回來
苞谷酸項目不同于一次性的捐贈,希望通過發展產業的方式來扶貧,并且是可持續可造血的。
責任編輯:呂宗恕 蘇永通
2017年11月的一天,磨老村社員包素梅和石老梅洗辣椒,準備做苞谷酸。
(本文首發于2017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
苞谷酸項目不同于一次性的捐贈,希望通過發展產業的方式來扶貧,并且是可持續可造血的。
陶品儒還記得他第一次吃苞谷酸的滋味。
“吃完我就問村里的阿姨,苞谷酸哪里買的?”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磨老村一戶村民家,陶品儒嘗到這款以玉米和辣椒為原料舂碓發酵而成的湘西苗鄉家常美食。第二天一早,陶品儒趕到集市,發現村民把苞谷酸裝在塑料袋里,少人問津。
“我當時想,這么好吃的東西裝在湘西集市的塑料袋里,簡直暴殄天物,應該分享給其他吃貨們。”2017年12月16日,陶品儒向南方周末回憶。
瞄準苞谷酸產業、成立農業合作社、開拓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如今,陶品儒所在的黑土麥田鄉村創客團隊已經成功讓苞谷酸走出湘西,給部分合作社的村民人均增收近兩千元——之前人均年收入的一半。網友眾籌支持、政府資助建立廠房、黑土麥田機構提供培訓、熱心公益的企業家給予商業指導,在社會各界的聯動下,由這款苗鄉傳統美食所衍生出來的產品,已在產業扶貧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初入磨老村畢業生成為扶貧創客
2017年12月16日,陶品儒團隊的曾曉告訴南方周末,因為對中國農村感興趣,所以選擇了來農村扶貧。
曾曉口中“黑土麥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Golrad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