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永憶!2017,這些真正的國之脊梁離開了我們……
2017年,有多位大師離我們遠去。他們有的名滿天下,也有的不為人知。
責任編輯:董靜雪
2017年,有多位大師離我們遠去。他們當中有作家、翻譯家、史學家,也有“天眼之父”、“數學泰斗”、“鋼鐵俠”。
他們有的名滿天下,也有的不為人知……但是他們,都曾傾一生之力,為我國作出了卓越貢獻!他們都是真正的“國之脊梁”!
今天,我們一起走近他們,緬懷他們的豐功偉績。
為往圣繼絕學
馮其庸(1924-2017)
2017年1月22日,著名文化學者、紅學家馮其庸在北京去世,享年93歲。
馮其庸名遲,字其庸,號寬堂。1924年2月3日出生江蘇無錫縣。1948年畢業于無錫國專,1949年5月在蘇南行署工作。1950年任教于無錫市第一女中。1954年調中國人民大學。1986年調任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2005年5月任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首任院長。2009年任中國文字博物館首任館長。先后兼任中國紅樓夢學會會長、中國漢畫學會會長、《紅樓夢學刊》主編等職。
在紅學研究方面,馮其庸著作頗豐,對紅學研究者之外的普通讀者而言,他的成就也并不陌生,主持校注出版了今天閱讀量最大的一個《紅樓夢》普及本。他還在研究中國文化史,古代文學史、戲曲史、藝術史等方面做出了成就,研究了中國大西部的歷史文化藝術。
著有《曹雪芹家世新考》《論庚辰本》《夢邊集》《漱石集》《秋風集》等專著二十余種,并主編《紅樓夢大詞典》《中華藝術百科大辭典》等書。
楊祖陶(1927-2017)
2017年1月22日,著名西方哲學史家、康德黑格爾研究專家、武漢大學教授楊祖陶在武漢去世,享年90歲。
楊祖陶,1927年生于四川達川市,1945年入西南聯合大學哲學系,師從金岳霖、湯用彤、賀麟、鄭昕、洪謙諸教授,1950年于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后留校任教。1959年調武漢大學哲學系任教,曾為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外國哲學史學會顧問、湖北省哲學史學會名譽會長。
長期從事西方哲學史的教學與研究,專攻德國古典哲學,特別是康德、黑格爾哲學的研究與翻譯。主要著作有:《德國古典哲學邏輯進程》《康德黑格爾哲學研究》《歐洲哲學史稿》(合著)等。主要譯著有:《精神哲學》(中文首譯本),《耶拿體系1804-1805:邏輯學和形而上學》《康德三大批判精粹》(合作編譯);黑格爾著《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參譯)等。
霍松林(1921-2017)
2017年2月1日,著名中國古典文學專家、文藝理論家、陜西師范大學終身教授霍松林因病在西安辭世,享年96歲。
霍松林,1921年9月29日生于甘肅天水。1949年畢業于南京中央大學中文系。1951年赴陜執教,歷任西北大學師范學院中文系,西安師范學院(陜西師范大學前身)講師,陜西師范大學文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中國杜甫研究會會長,陜西詩詞學會會長,中國文藝理論學會、中國韻文學會常務理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副會長、秘書長等。
在半個多世紀的教學和科學研究生涯中,霍松林教書育人,著書立說,堅持不懈。其大量唐宋文學和文藝理論研究專著,都被認為是這些領域的“開山之作”。主要論著有《霍松林選集》(十卷本);主編《唐代文學研究年鑒(1983-1988年)》(6卷)《中國古典小說六大名著鑒賞辭典》《萬首唐人絕句校注集評》等50多種。
楊益言(1925-2017)
2017年5月19日,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名小說《紅巖》作者之一楊益言逝世,享年92歲。
楊益言,1925年11月18日出生于重慶,原籍四川省廣安市武勝縣。1944年考取同濟大學工學院電機系,到上海讀書。1948年初因參加反美反蔣的學生運動,被學校開除并遭緝捕。被釋放后回四川,執教于重慶中國鉛筆廠職工夜校。8月被特務逮捕,囚禁在中美合作所的渣滓洞集中營。出獄后根據其親身經歷與羅廣斌先于1957年寫出了革命回憶錄《在烈火中永生》,隨后在這個基礎上創作了長篇小說《紅巖》。該書四易其稿,有40萬字,1961年12月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轟動一時。小說中塑造的江姐、小蘿卜頭等人物形象深入人心;監獄中繡五星紅旗的一幕,更是讓幾代人難以忘懷。
楊益言196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為四川省重慶文聯專業作家。1979年出席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1980年曾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四川分會副主席。
繆印堂(1935-2017)
2017年7月31日,被譽為“科普漫畫第一人”的著名漫畫家繆印堂在北京去世,享年82歲。
繆印堂1935年1月出生于南京。1956年起先后在《漫畫》雜志、中國美術館、《文藝研究》《民間文學》等單位工作。1981年調中國科普創作研究所,任研究員,高級工藝美術師。是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一屆漫畫藝委員會委員,第二屆漫畫藝委會副主任。
繆印堂16歲在《時事畫刊》上發表了處女作,從事漫畫多年,創作領域寬泛,表現多樣。20世紀80年代起較多精力從事科學漫畫的探索,代表作品有《啊,危險》《講經》《矛盾的統一》。作品多次在國內外獲獎,作品《四大發明的反思》獲第七屆全國美展銀獎、曾獲中國漫畫最高獎“金猴獎”、國際高血壓聯盟(WHL)美展金獎、4次榮獲日本《讀賣新聞》國際漫畫大賽優秀獎及佳作獎。
著作有《繆印堂漫畫選》《漫畫藝術入門》《科學漫畫創作概論》《世界幽默畫賞析大觀》和《兒童益智漫畫》等。
錢谷融(1919-2017)
2017年9月28日,著名文藝理論家錢谷融在上海逝世,享年98歲。
錢谷融,原名錢國榮,1919年生于江蘇武進,1942年畢業于國立中央大學國文系。歷任重慶市立中學教師,交通大學講師,華東師范大學講師、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學研究所所長,《文藝理論研究》主編。
錢谷融長期從事文藝理論和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和教學。著有《論“文學是人學”》《文學的魅力》《散淡人生》《〈雷雨〉人物談》等?!丁蠢子辍等宋镎劇帆@上海市1979年-1985年社科優秀著作獎,《藝術·人·真誠》獲上海市第四屆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負責主編多種文學叢書和教材。1987年獲華東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終身成就獎。2014 年獲第六屆上海文學藝術獎“終身成就獎”。錢谷融在其漫長的從教生涯中,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中青年學者,這些人中的大部分至今仍然活躍于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界。
高莽(1926-2017)
2017年10月6日,著名翻譯家、作家、畫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高莽在北京去世,享年91歲。
高莽,1926年生于哈爾濱,1943年畢業于哈爾濱基督教青年會學校,1945年以后長期在各級中蘇友好協會及其協會所屬單位工作,從事俄蘇文學研究、翻譯、編輯工作和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同時從事文學與美術工作。他先后擔任中蘇友好協會會員、理事,中俄友好協會顧問,中國作家協會、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會員等社會職務。
1989年離休前,他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工作,任《世界文學》雜志主編、編審。2011年,被中國翻譯協會授予“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高莽翻譯出版了普希金、萊蒙托夫、托爾斯泰以及阿赫馬托娃、馬雅可夫斯基、帕斯捷爾納克等俄蘇很多文學家的作品,包括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著有《久違了,莫斯科!》《媽媽的手》《畫譯中的紀念》《域里域外》《俄羅斯大師故居》《俄羅斯美術隨筆》《人生筆記》《墓碑天堂》等隨筆集。
林甘泉(1931-2017)
2017年10月25日,著名馬克思主義史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林甘泉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林甘泉,1931年11月生,福建省石獅人。1949年4月廈門大學歷史系肄業。1954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歷任歷史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史學會主席團成員、副會長,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會長、顧問。
在中國土地制度史研究中,林甘泉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學術成果。在數十年的學術生涯中,林甘泉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治學風格。其中特別突出的是以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為指導,力圖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歷史實際相結合,作出符合中國歷史實際的解釋。
林甘泉曾參加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撰寫工作,是第二、三冊主要執筆人。主編或合著的著作有《中國封建土地制度史》第一卷、《中國經濟通史·秦漢經濟卷》《中國古代史分期討論五十年》《郭沫若與中國史學》《中國歷史大辭典·秦漢史》《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秦漢史》等。
王步高(1947-2017)
2017年11月1日,著名古典詩詞研究學者、《大學語文》系列教材主編王步高在南京逝世,享年70歲。
王步高1947年生于江蘇揚中。1969年畢業于南京大學外文系德文專業。1984年獲吉林大學中文系唐宋文學專業碩士,曾在江蘇古籍出版社任編輯,其間考入南京師范大學詞學研究專業(博士),并成為詞學大師唐圭璋的入室弟子。1991年調東南大學文學院,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副院長、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客座教授。
王步高從事古典詩詞研究與教學,著有《梅溪詞校注》《司空圖評傳》等學術著作及高校教材四十多種,主攻詩學、詞學、文藝美學。主編的《大學語文》系列教材,為全國“十五”“十一五”規劃教材之一,獲2002年國家優秀教材二等獎。其主持的東南大學“大學語文”課程是2004年國家精品課程,獲2005年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曾任全國大學語文研究會副會長。
呂必松(1935-2017)
2017年11月22日,著名語言學家、語言教育家、對外漢語學科奠基人呂必松因病逝世,享年82歲。
呂必松1935年6月17日出生于江蘇省泰興市,1961年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1982年任北京語言學院院長,連任兩屆。1987年兼任國家對外漢語領導小組成員和國家漢辦主任。曾任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長、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學會會長、國際漢語教育學會榮譽會長、《世界漢語教學》主編等職。
呂必松是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學科的重要奠基人,長期從事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工作,先后出版十多部理論著作和漢語教材。1983年主持成立了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學會,1987年主持成立了世界漢語教學學會,1990年主持完成了《中國漢語水平考試(HSK)》(初、中等),1997年榮獲美國西密執安大學人文榮譽博士學位。主要論著有《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講義)》《對外漢語教學概論(修訂版)》《對外漢語教學發展概要》《對外漢語教學研究》《語言教育與對外漢語教學》《漢語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等。
屠岸(1923-2017)
2017年12月16日,著名詩人、翻譯家、出版家,人民文學出版社原總編輯屠岸在京逝世,享年94歲。
屠岸1923年11月22日生于江蘇常州,原名蔣壁厚。自幼家學深厚,并受母親影響熱愛詩歌和文學創作。他從少年時代開始寫詩,八十年筆耕不輟。1950年,屠岸翻譯出版我國第一部莎士比亞十四行詩。此外,他著有《萱蔭閣詩抄》《屠岸十四行詩》《啞歌人的自白》《深秋有如初春》《詩論·文論·劇論》《霜降文存》等,譯著有惠特曼詩集《鼓聲》《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斯蒂文森兒童詩集《一個孩子的詩園》《濟慈詩選》《英國歷代詩歌選》《英語現代主義詩選》等。2010年獲中國翻譯協會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歷任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文藝處干部,華東文化部副科長,《戲劇報》編輯部主任,人民文學出版社總編輯,編審;中國作家協會第四屆理事,第五、六、七屆名譽委員;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2011年11月,獲得“2011年中國版權產業風云人物”獎。
(來源:新華網)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