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每個人都有后盾,才是時代贈予我們的幸運之禮
“人人有保險,家家有后盾”的時代正加速到來
有這么一個經典段子:
一個中國人操勞半生終于能出國度假。在美國海濱,他見到一個年輕人整天無憂無慮地曬太陽。實在看不過去,就問他:“你這么年輕,為什么不把時間用在努力工作上呢?”
年輕人反問:“我努力工作是為了什么呢?”
中國人回答說:“賺更多的錢啊。”
“賺那么多錢是為了什么呢?”年輕人繼續問。
“當然是讓自己的一生沒有后顧之憂啊。”
“再然后呢?”
“然后就能輕松地享受生活了。”
年輕人最后說:“瞧,我現在不就是在享受生活嗎?”
這個段子經常被用于雞湯敘事,告訴人們要“活在當下”云云。但今天我們也可以拿來另類解讀一番——這是兩個不同民族的人生經營思路之縮影……
愛存錢的中國人,愛保險的美國人
中國人愛存錢,世界聞名。2005年全球平均儲蓄率19.7%時,中國高達51%。十年后的2015年,中國的儲蓄率降到了46%,卻仍居世界第一。存夠了錢就能安心花錢了嗎?不存在的。教育、醫療、住房的壓力還在!調查顯示,2015年中國家庭平均凈資產水平為91.9萬元,這是很大的進步。但中國家庭總資產中房產占比接近70%——比美國的兩倍還多。而且,57%的家庭可支配收入掌握在10%的家庭??梢姶蠖鄶等丝芍涞氖杖氩⒉欢?。人們不得不拼命存錢,以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美國則是另一番景象。據美聯儲統計,2015年美國家庭平均凈資產大致為60萬美元(約400萬人民幣)。而美國的儲蓄率最高卻只有5.6%,最低時僅為0.8%。在美國家庭的資產配置中,債券、股票、養老基金都占據重要地位。當然,還有相當比例的保險。
這種風險分擔差異有很深的文化淵源。中國傳統重農,種子撒在地里,一般很難沒收成。而歐美傳統重商,商業貿易千變萬化、充滿不確定性。這培養起西方人對風險的把控和分攤意識,他們習慣于在前期進行可見的投入,去避免將來可能的巨額損失,達到轉移風險的目的。
于是,在當代,美國人良好的風險把控意識均體現在了“保險”上。據權威統計數據,3.23億美國人共持有保單2億7484萬份。除了保險最基本的保障功能外,美國人還樂于將保險用于家庭資產配置?;貓舐孰m比不上股票和債券,但這份風雨無阻雷打不動的穩健,和動輒半個世紀的安心承諾,也只有保險有能力給予。
形勢所逼的觀念進步
中國人傳統的避險經驗是,“看得著的、握在手里的”才是保險的。所以古人有錢一般用來買地。到了近現代,還有什么比國有銀行更穩妥呢?至于改革開放前,有國家為每一個人的生活兜底,人們手里的錢除了存銀行賺點利息,沒更多的東西可買,更加不可能進行資金規劃。而當商品經濟撲面而至,鐵飯碗一個接一個被打破,人人需要為自己從出生到入土所有的一切負責的時候,中國人的觀念也開始變化了。
首先,人們對社保的心理依賴大增。一個中國人沒有社保,幾乎所有人都會認為他的未來沒有保障。在現實生活中,少數買不了社?;驔]有買社保的人,更加會成為許多中國家庭在考慮子女擇偶問題時的一大隱憂。比起花錢去消除尚未發生且不確定的風險,中國人更加愿意讓自己時刻都處于一種安定、富余、有保障的環境之中。
與此同時,保險在中國人生活中的角色也在日益強化,雖然他們依然愛存錢。央視《2016年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顯示,2016年中國百姓投資領域前三名分別是:保險(36.79%)、股票(33.05%)、理財產品(32.69%),人們選擇保險的意愿從2013年的第六位躍居第一。對于大多數中國人而言,能夠在人的一生當中時刻給予保障的才是真正的好保險。他們更愿意選擇能夠在較長周期中對人生提供保障的險種。
如果保險成為“禮物”?
保險并非只有理性的收益算計,有時它也可以包含綿綿的愛意。
這里有個流傳甚廣的浪漫故事:一個病入膏肓的丈夫,希望能安撫他相守半生的妻子。于是他付了一大筆錢給一家花店,唯一的要求是讓店員能在每年的結婚紀念日給自己的妻子送去一份禮物——99朵玫瑰花。丈夫去世后,花店履行了承諾。每年的那一天,妻子都會期待著門鈴響起。那一刻,她仿佛再次體會到丈夫充滿愛意的守護。
一生不變的愛和守護,每個人都心向往之。經營“一輩子”生意的保險公司也敏銳地觀察到了這點。
每年的歲末年初是保險行業傳統的“開門紅”時期,許多新產品都會在此時面世。2017年11月,平安人壽上線了“璽越人生”保險產品計劃(成人版和少兒版),引發社會關注。據官方資料介紹,這是為迎接母公司中國平安成立三十周年而推出的“傾力之作”。其中,璽越人生成人版能為客戶提供長期穩定現金流,保障人生每個階段的品質生活;璽越人生少兒版則是專為孩子提供涵蓋教育、創業、養老階段的穩定資金支持,幫孩子靈活應對每次成長轉變。整個產品,主打的是“一輩子的保障”。
而倍受矚目的不止是璽越人生這份產品,還有平安人壽推廣這份產品的方式——將璽越人生定位為“禮物”,并提出“親人贈禮新風尚”的新觀念。12月,其與影響80后為主的中產群體頗深的梨視頻合作,發起傳播新觀念的“這禮的故事”全球拍客行動,在網絡上引發熱捧。在國內保險行業的產品推廣中,這是出乎眾人意料的第一次。
稍加琢磨便可發現,隨著這幾年保險觀念在中國的加速普及,為自己、為家人買保險逐漸成為趨勢。而從消費者角度看,為家人買保險與為家人買禮物,其性質是相似的,都是為增進家人幸福感的情愿付出。此外,保險行業歷年的“開門紅”也恰好與傳統送禮季吻合。綜合以上,我們便不難理解璽越人生的禮物定位:這其實是給已經成為趨勢的消費行為額外追加一份“精神內涵”,讓原本冷靜嚴肅的“買保險”變成充滿溫度和情感的“送禮物”,消除人們將保險與“災禍、變故”相關聯的情緒,從而進一步增強消費者的購買理由。
雖然這是一次商業推廣行為,但以平安人壽的客戶體量及品牌影響力,這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推動國人保險觀念朝更好的方向前進。畢竟,時至今日,整個社會對保險的理性認可已經普及。我們匱乏的,也許就是視保險為“祝福、護佑、喜悅、愛”的正確心態。
對社會的善意回饋
現代保險制度起源于英國。有一種說法認為,其肇始于1666年的一場燒毀六分之一個倫敦城的大火。頗具戲劇化的是,一位外科醫生締造了世界上第一家火宅保險所。隨后,他將火災保險與消防防火有機結合,創辦了倫敦第一支由保險公司控制的消防隊,把投保的房屋作為重點保護對象。從醫生到保險公司,從身體力行救治一個病人,組織專業隊伍幫助一戶家庭一個企業到集社會之力幫助公眾,保險的誕生充滿了古代俠義之風和現代慈善精神。
對于購買保險的意義,平安人壽董事長兼CEO丁當曾經有過一番精彩的解讀。在丁當看來,個人購買保險有三重境界:第一種,為己所用,給自己買保障;第二種,為親所用,買了保險讓配偶子女父母收益,體現了一個成年人的責任和擔當;第三種,為人所用,希望自己健健康康沒有理賠,錢用來捐助不認識的人。不刻意的善,福報最深厚。而“為人所用”正是那位英國醫生創造現代保險業的精神追求。
在中國傳統中,儒家講究的是推己及人。人對世界的關愛,源于對自身對家族的關愛,以愛自己、愛家人再到愛這個世界的次序進行類推和延展。在某種程度上,保險與中國古代的儒家傳統頗有相似之處:在當代社會,保險首先是個人資產配置和管理的方案之一;出于對親人的愛和對擁有穩定保障的渴望,保險又成了中國人送給家人的優良之選;而每個獨立個體購買的保險,終將把我們每一個人聯結成休戚相依的命運共同體。
丁當認為,一個行業的價值,不僅僅體現為經濟規模有多大,創造了多少就業崗位,更重要的是為社會正向價值觀的形成貢獻了多少力量。對個人而言,保險是集眾人之善,把資金援助給最需要的人;對公司而言,保險是提供有價值的產品,讓社會大眾受益;對社會而言,保險可以做到改善人民健康狀況,提升國家的文明程度。
從平安人壽推出的傳遞健康生活方式的平安有約健康行,到支持幕天捐書的捐書助教活動,再到將璽越人生打造為送給家人的禮物,不難看出,平安人壽一直在以實際行動推進社會觀念轉變和進步,而這也被中國平安視為最重要的企業社會責任之一。2017年11月28日,中國平安被《經濟觀察報》評為“2016-2017年度中國最受尊敬企業”,眾望所歸,成為該榜單上唯一一家連續16年獲此殊榮的企業。
而2018年恰逢中國平安成立三十周年,中國平安將圍繞“三十,更懂你”,以“懂感恩、助未來”為核心主題展開感恩回饋,踐行對客戶、股東、員工及社會的四大責任,助力國民未來的生活更美好。
現如今,80后一代整體保險意識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中國人的保險觀念整體轉變的一個階段性成果。據調查,如今已婚的80、90后,為自己或家人投保的比例已高達91.5%。理想中的“人人有保險,家家有后盾”的時代正加速到來。當一個個“原子”彼此相連,當漂泊的“孤島”連成大陸,我們終將企及理想中的平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