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的真面目
認命大可不必,卻要認清奧斯卡的真面目。
責任編輯:劉小磊
在美國洛杉磯好萊塢拍攝的一座小金人。
打到天昏地暗的《戰狼2》的高潮,是兩個男人的對話。美國動作演員弗蘭克·格里羅(Frank Grillo)飾演的喪心病狂的雇傭兵首領,揪住主角吳京的心口對他說:“你這類人永遠是我這類人的手下敗將,認命吧!”吳京手起刀落把他了結之前,不忘提醒他:“你說的是以前。”
不說以前,那就說現在。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近日公布第90屆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初選名單,中國大陸選送的《戰狼2》名落孫山。屢敗屢戰,屢戰屢敗,我們是否應該認命?
認命大可不必,卻要認清奧斯卡的真面目。
每年奧斯卡金像獎的得獎名單揭曉,媒體必會大字標題報道,電臺電視亦會盡情剝削這宗國際新聞的話題價值。這其實是不成比例的小題大作,英文所謂“a fuss about nothing”。時至今日,如果奧斯卡還有什么重大的文化意義,那就是它每年都以非常戲劇性的方式提醒我們,好萊塢在全球建立的文化霸權似乎牢不可破。好萊塢哼出什么調子,全世界的傳媒和輿論機器就會聽從指揮,隨著它的調子起舞。
眾所周知,奧斯卡金像獎由美國影藝學院的會員以不記名的方式投票選出。換言之,奧斯卡金像獎各個范疇所謂的最佳,反映的不過是6千多名電影從業員的喜惡、偏見和品味。如此缺乏代表性的小圈子選舉的結果,比起反映民意的票房紀錄,或者展現電影藝術標準的評論界意見,為何更值得我們重視?
美國的電影業全球最發達,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