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如何“叫好”又“叫座”
更令人瞠目的是,就是靠“一傳十,十傳百”的民間力量,“杜郎口”的大名迅速傳遍大江南北,現在即便在最偏遠的農村學校,推開教室門或許都能看到杜郎口的“學案教學”。
責任編輯:溫翠玲
學生正在教室里上課(資料圖)。
早在本世紀初,伴隨著新課程改革,新一輪課堂教學改革(簡稱“課改”)就躍躍欲試了。富有戲劇性的是,這場深刻影響中國近二十年的課改,起爆點不是大城市某所如雷貫耳的名校,而是山東一所叫“杜郎口”的農村初中。更令人瞠目的是,就是靠“一傳十,十傳百”的民間力量,“杜郎口”的大名迅速傳遍大江南北,現在即便在最偏遠的農村學校,推開教室門或許都能看到杜郎口的“學案教學”。
然而,對這場聲勢浩大的課改,業內評價始終存在爭議,且冰火兩重天。力挺派視之為中國基礎教育哥白尼式的“革命”,直接影響未來一代人的基本素養。反對派卻不以為然或嗤之以鼻。更不可思議的是,課改阻力主要來自兩個群體:一是課改校內部的教師;二是情緒焦慮并激動的家長。
課改的代價其實是很貴的,尤其是學生寶貴的時間成本。因此,這個“問題”確實需深入探討并達成共識。否則,轟轟烈烈的課改難以健康發展。
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很多,但最大的癥結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