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更懂你” 中國平安再投百億實施“三村建設工程”
中國平安集團董事長兼CEO馬明哲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四十個年頭。過去四十年,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奇跡驚艷世界,經濟總量躍升至世界第二,制造業規模躍居世界第一。中國的面貌日新月異,但在現代化和城市化的輝煌圖景下,人們不應該忽視的是,鄉村對城市源源不斷的支持,鄉村正是中國經濟發展奇跡的奠基者之一。
在機器的轟鳴逐漸代替家鄉的蟲鳴之后,中國人開始回望鄉土。從廟堂到江湖,一股城市反哺鄉村、企業反哺社會的歷史風潮已經開啟。逐漸形成的共識是,達成小康社會,實現美好生活,離不開共享發展成果。扶貧成為新時期的重要國策,上升到了治國理政的高度。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2018年也是平安集團三十而立之年。從深圳蛇口一家13個人的公司,到執全球保險業牛耳的大型集團,平安的誕生、發展與壯大與改革開放事業同步,是鄉村支持城市的受惠者。懷抱感恩與責任,平安早已開啟回饋鄉村的實踐,30年來在教育公益、災難救助、環境保護、社群公益等方面累計投入3億多元。
今年,平安扶貧事業的重要性被提至新高度。三十而立,立的是什么?從立言、立功走向立德,是跨越人生境界的三部曲,對于企業而言亦是如此。借成立30周年的契機,中國平安將啟動總扶貧投入為100億元的“三村建設工程”,面向“村官、村醫、村教”三個方向,實施產業扶貧、健康扶貧、教育扶貧,助力中國新時代美好生活的實現和美麗鄉村的建設,見證精準扶貧奇跡的發生。
如此回饋鄉村、社會和國家,與中國平安的企業社會責任觀息息相關。中國平安董事長馬明哲在2018年的新年致辭中表示:“站在新三十年征程的起點上,我們心懷感恩,努力回報每一份支持。”
2017年5月18日,中國平安集團董事長兼CEO馬明哲重返安徽六安平安第一所希望小學支教。
無論走得多遠 都要心系鄉土
需要心懷感恩之處有更多。城市寬敞的馬路,飛馳的列車,閃爍的霓虹燈,都離不開鄉村的貢獻。長久以來,城鄉二元發展結構之下,鄉村為城市源源不斷做了巨大的貢獻,飛速發展的城市吞并了村莊的土地,農民們源源不斷涌入城市的工廠和各行各業,為城市的發展奉獻青春,農產品也以低廉的價格進入城市,支撐起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
城市蓬勃發展、生機勃勃,成為人們尋找生活、安居樂業的理想之地,而硬幣的另一面,卻是鄉村凋敝的議題越來越被更多人注意。經濟發展乏力,基本保障薄弱,代際貧困傳遞……部分農村的一些變化,越發引起關注。
黨和國家對農村貧困問題非常重視。在2017年6月底的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全國12.8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居住著60%的貧困人口,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嚴重滯后,村兩委班子能力普遍不強,四分之三的村無合作經濟組織,三分之二的村無集體經濟,無人管事、無人干事、無錢辦事現象突出。
在這場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還指出,在深度貧困成因中,需要特別關注因病致貧問題。在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中,許多農民進入城市打工,卻因為社保意識、法律意識、企業觀念等原因,沒有納入城市醫保的行列,與此同時,部分鄉村醫療條件滯后于需求,農村醫保覆蓋力度待加強,一些農民看不起病,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根據民政部2017年初的統計,農村貧困人口四成是因病致貧。
比貧困更可怕的是貧困的代際傳遞。在一些山村小學,孩子們對新知充滿殷切的期盼,卻不得不面對條件困乏的現實。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的城鎮兒童擁有著童書資源的88.9%,而農村兒童只擁有11.1%。
鄉村成就企業 企業回饋鄉村
鄉村地區的現狀引起國家決策層的高度關注。“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習近平總書記曾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就提出: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無論廟堂還是江湖,都開始重拾鄉愁,回望鄉村。同樣是農村資源受益者的企業,更是紛紛行動起來,回饋農村。國有企業“百縣萬村”行動與民營企業“萬企幫萬村”行動,均已成為企業扶貧的典范。目前,央企結對幫扶246個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3.5萬個民企參與了“萬企幫萬村”。
據《2017年中國企業扶貧研究報告》統計,滬深300指數企業中,163家上市公司精準扶貧資金投入總額為215244.60萬元,平均投入1320.52萬元。滯銷的農產品借助電商的翅膀飛出大山,明亮的燈光照亮了草原的黑夜,原本空蕩蕩的教室有了越來越多的書籍……
平安集團也投身于這場知恩圖報的歷史潮流。這和平安的成長史有關。1988年舉辦開業典禮,平安只花了兩千多元。當時的董事們表示:“開業頭一年先不談什么利潤了。”而今年年初,平安市值已突破萬億人民幣,位居全球保險集團第一,全球金融集團前十。
水大魚大,偉大的時代和企業相互成就。中國企業跨越式的發展,離不開國內高奏凱歌的經濟形勢和日益壯大的消費市場、龐大的勞動力供應池,這其中,農村在人力、土地、資源要素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也正因此,回饋農村,回饋社會,成為這些企業主動的承擔。
以平安集團為例,這種回饋專注而持續,在產業扶貧、健康扶貧、教育扶貧等各方面投入雄厚資源,形成平安特色的精準扶貧:
——成立“農村金融服務發展委員會”,推動保險下鄉、銀行下鄉,醫療下鄉,互聯網金融下鄉,累計為農村提供保險保障以及融資服務超萬億元;
——聚焦教育扶貧20余年,自1994年設立第一所平安希望小學至今,已在全國30個省市的貧困地區援建了114所希望小學,累計幫助30萬名鄉村兒童完成學業,對所有希望小學發放獎學金和助學金達1320萬元;
2017年6月1日,寧夏中衛黃河邊,平安遠程支教啟動第一課。
——2017年國慶前,馬明哲親自兜售“平安四寶”農產品的圖片就沖上了不少新聞網站的頭條。“平安四寶”正是產自平安對口幫扶鄉村的紅薯、茶葉、黑豆、柚子等四種特色農產品……
曾有過下鄉知青經歷的馬明哲,對農村和扶貧有別樣的感情,也深諳平安成長得益與時代、鄉村和國家。在2018年的新年致辭上他如此表示:“三十而立的中國平安,將始終飲水思源,心懷感恩”、“一家企業,只有把自身發展融入國家命運、民族復興,才能基業長青。”
三村建設工程 再創扶貧奇跡
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今年的核心攻堅戰之一就是精準脫貧。
多次重要黨政會議透露的信號顯示,“脫貧攻堅”已經成為黨和國家最大的民生工程。2017年12月20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今后3年要抓好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精準脫貧就是其中之一。
平安集團宣布從2018年開始,啟動總扶貧投入為100億元的“三村建設工程”,針對“村官、村醫、村教”的三個方向,實施產業扶貧、健康扶貧、教育扶貧,借此幫助貧困村民找到脫貧之路,得到脫貧之“漁”。
在產業扶貧方面,中國平安將實施“村官”計劃。中國平安將在全國所有貧困農村中,為村官提供1000億元的無息貸款,支持貧困地區的經濟產業發展,促進貧困地區創收增收。
產業扶貧是鄉村扶貧的重要基礎,而發展產業的核心因素在于人,村官更是核心中的核心,肩負著組織鄉村、領導鄉村的重任。通過“村官”計劃,給予無息貸款,經濟發展就有了最初的火種。將資金給予最有動員能力的鄉村能人,有人管事、有人干事、有錢辦事,有利于鄉村實現“造血”功能,早日脫貧。
在健康扶貧方面,平安將實施“村醫”計劃。中國平安將完善或新建1000家貧困地區的鄉村診所,提升鄉村診所的服務能力。此外,“村醫”計劃還將覆蓋貧困地區的1萬名鄉村醫生,通過全國名醫的遠程培訓、義務講座等形式,提升村醫的問診能力和醫學水平。通過醫療場所的建設和醫生能力的提高,提升農民的健康水平,更有效地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在教育扶貧方面,中國平安將實施“村教”計劃。在全國貧困地區的1000所鄉村小學中,中國平安通過平安支教行動、遠程支教平臺、提供圖書館和電教室等硬件設施,進行軟硬件的升級;同時,覆蓋貧困地區1萬名鄉村教師,通過全國名師的遠程培訓、義務講座等形式,提升鄉村教師的教學能力。
扶貧先扶智。“村教”計劃在軟硬結合的基礎上,一方面提升鄉村小學的教學能力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則促進貧困生成才,切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總而言之,產業是基石,健康是保障,教育是未來。中國平安希望通過“三村建設工程”精準扶貧行動,推動勞動力資源返鄉,聚集生產要素,改變軟硬件環境,實現鄉村復興。
實際上,中國的扶貧成績近年來已被視為奇跡。十八大以來的五年里,中國一共有近6500萬人脫貧,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聯合國副秘書長蓋圖對此予以高度評價:“中國對待扶貧工作一絲不茍,堪稱全球典范”。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創造了經濟的奇跡。而中國的下一個奇跡將是扶持與共享的奇跡,在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全面協同下,富起來的城市將反哺鄉村,讓發展更均衡更充分,讓生活更美好。以平安為代表的杰出企業,正投身于這股歷史的洪流中,親歷和見證這個奇跡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