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島上人民的共同鄉愁”阮義忠未發表的十萬張老照片
“民眾感謝我替他們保留了連他們自己都忘掉的記憶,讓我感覺,那些老照片的力量現在才開始真正地展現。那是臺灣黃金年代的共同記憶,也是這個島上人民的共同鄉愁?!?/blockquote>責任編輯:邢人儼
阮義忠整理舊作,就是與年輕時的自己競賽。這張1978年拍攝的臺灣多納部落的底片,由于光線反差太大,當時阮義忠沒敢碰,如今他技術嫻熟了,終于能將它洗出來發表。
(本文首發于2018年1月4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阮義忠臺灣故事館,未發表的十萬張老照片 》)
“民眾感謝我替他們保留了連他們自己都忘掉的記憶,讓我感覺,那些老照片的力量現在才開始真正地展現。那是臺灣黃金年代的共同記憶,也是這個島上人民的共同鄉愁。”
臺灣攝影家阮義忠有三處住所。新北市的房子是家;臺北藝術大學對面的關渡山居,是他每周授課的歇腳處;臺北的“三峽倉庫”則主要堆放他的舊物,其中最珍貴的是他辦《攝影家》雜志時與布列松、克萊因等世界攝影大師通信的原件,以及攝影四十多年留下的所有底片。
阮義忠曾被譽為“中國攝影教父”。年入花甲之后,他自稱“照片越拍越少”,“期許未來的十年間以文字為重,再有十年,就重拾畫筆。”不遠行的日子里,阮義忠就流連于三處住所。早起晨走,觀賞剛剛蘇醒的新店溪和觀音山,回家后聽黑膠唱片,觀賞客廳的《松風閣詩帖》,儼然功成身退、安度晚年的狀態。
2017年,67歲的阮義忠忽然忙碌起來,重新燃起對攝影的激情。“四十多年來,我從來沒有像最近半年來那么瘋狂。”阮義忠感嘆,“每一天眼睛一睜開,只要喝杯咖啡,我就進暗房(洗照片)。”
故事緣起于2017年初,阮義忠家鄉宜蘭的美術館邀請他舉辦一場大型攝影回顧展。阮義忠的攝影作品已經結集出過十本書,代表著他攝影生涯的十大經典主題。“我只要一個主題挑10張,也有100張了,大可以把一個美術館的空間擺得很像樣。”阮義忠回憶,“可是后來我又想,這太容易了吧,做任何事情如果很容易都不過癮,一定要想辦法變成一個很大的工程。”
最終,阮義忠的“大工程”是展出從沒發表過的,關于家鄉宜蘭的老照片。整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