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比過去更加相似了” 廣州國際紀錄片節評委眼中的交融與變化
什么樣的紀錄片是好作品?
責任編輯:宋宇 邢人儼
紀錄片《中國梵高》講述了深圳大芬村畫匠的故事,這部紀錄片參加了2017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的展映。
(本文首發于2018年1月4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我們比過去更加相似了” 廣州國際紀錄片節評委眼中的交融與變化》)
“你們的閉幕式幾乎和我們整個電影節的開銷一樣大。”克茲斯托夫·吉爾哈特感慨,“我們沒有那么多預算。”吉爾哈特是波蘭克拉科夫國際電影節主席,在2017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下稱廣州節)擔任最終評選階段的評委。
廣州節的征片數量逐年增長,2017年的第15屆收到113個國家和地區的4239部/集作品,境外作品超過一半。12月9日和10日,七位評委觀看了39部終評入圍作品。經討論、投票,獲得大獎的是涉及巴以問題的以色列、德國紀錄片《穆?!?,以及本土作品《航拍中國·第一季》。
紀錄片本身也起了變化。“我們比過去更相似了。”第三次出席廣州節的吉爾哈特說。中國傳媒大學教授何蘇六也多次擔任廣州節的評委,他認為對于好紀錄片,“大家意見統一的時候多”。中外評委的分歧主要體現在電視專題片上,何蘇六推測,外國評委“可能不太關心特別宏大的東西”。
接受南方周末記者專訪時,兩位評委談起自己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