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肉骨頭促進的改革 英國濟貧院的前世今生
從1601年到1802年的兩百年間,英國各地先后建造了3765個濟貧院,平均每院安置貧民22人,最大的可以容納上千人。
責任編輯:劉小磊
濟貧院中干針線活的兒童。Albert Edelfelt,1885。
(本文首發于2018年1月4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一塊肉骨頭促進的改革 ——英國濟貧院的前世今生》)
從1601年到1802年的兩百年間,英國各地先后建造了3765個濟貧院,平均每院安置貧民22人,最大的可以容納上千人。濟貧院在英國社會轉型最為困難的階段,有效地滿足了大量轉型失敗者的生存需要,同時培養了大批的專業護理人員,不僅成功促進了英國社會的和平變遷,而且為福利國家的建構打下了基礎。
1845年,英國《泰晤士報》報道了安多瓦鎮濟貧院的非人生活。院中貧民饑腸轆轆,為了爭啃獸骨上的腐肉而大打出手,多人鼻青頭腫,滿臉桃花。這則新聞一石激起千層浪。讀者震驚于1834年英國社會救濟改革后濟貧院的每況愈下。英國濟貧法委員會不是在1836年專門制定過濟貧院標準食譜嗎?食譜上的六種食品雖然粗糙,卻足以飽腹,為什么安多瓦濟貧院卻變成饑餓院了呢?
《泰晤士報》進一步調查揭露,安多瓦濟貧院長麥克道格除了克扣貧民糧食,還逼迫貧民長時間工作。那些獸骨本是生產原料,濟貧院以17先令一噸的價格買來,監督院內貧民將其碾碎,然后以24先令的價格賣給周圍農莊當肥料的。對于未能完成工作定量的貧民,麥克道格則采用餓飯和鞭打的方式加以懲罰。因此,許多人只能刮取和吸食獸骨上的殘肉和骨髓,把肥料當成了食品。
殘忍貪婪倒還算了,麥克道格竟然還伸出咸豬手,肆無忌憚地調戲女貧民。他的太太為此酗酒、發酒瘋,與他扭打一處,鬧得濟貧院內烏煙瘴氣、雞犬不寧。麥克道格的胡作非為在當地早就傳開,可是遲至1844年,濟貧法委員會才收到報告,專門派出助理委員去調查,核實問題后卻又石沉大海,不加處理,以至于事態不可收拾。
安多瓦丑聞戳穿了濟貧法改革者的自吹自擂。數十年來,英國的知識精英,包括亞當·斯密、馬爾薩斯和邊沁等不停數落舊濟貧法種種不是:培養懶漢、糜費國庫、地方救助金普遍不足等,然后端出一套全新救濟體系,冠以《改善濟貧體系法案》之名,在1834年獲得通過,由議會新設的濟貧法委員會直接監管地方政府的社會救濟事務。5年后的1839年,濟貧法委員會巡視各地濟貧院后向議會報告:“這項重要的法律(新濟貧法)設計得如此細致周到,其相關的規定也是如此全面和有效,以至于完全達到了通過該項法律的主要目的。”可是,安多瓦丑聞卻反映出改革帶來了一系列新問題。
除開表面上的運作問題,追根溯源,此次丑聞的根源在于濟貧院功能的變化。傳統上濟貧院是慈善救濟,而新法之下,濟貧院會卻熱衷于營利性生產。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轉變?之前的濟貧院是什么樣的?安多瓦事件后,英國政府又是如何應對的呢?
從教會到教區
英國濟貧院的故事,說來話長。雖然英王亨利三世時期,王室就建立了濟貧院,但中世紀慈善工作的主力是教會?!妒ソ洝飞险f“神的恩典上尖下流”絕非虛言。八世紀教皇格里高利的諭令中把社會救濟列為十一稅的三大用途之一。此后數百年,據說有高達7%左右的英國教會收入用于社會救濟。許多修道院開設了濟貧院,備有施粥站、收留流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