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2017十大科學事件
在過去的一年中,也有許多在爭議中前行的研究,在不久的將來或許會給出更明確的答案。
責任編輯: 朱力遠
(本文首發于2018年1月4日《南方周末》)
2017年,從宇宙探索到基因編輯,從人造子宮到新的抗癌藥物,每向前邁出一小步,都讓人興奮不已。但科學的進步并非一帆風順,在過去的一年中,也有許多在爭議中前行的研究,在不久的將來或許會給出更明確的答案。
1 血液中尋找長生不老藥
2017年4月,美國斯坦福大學Tony Wyss-Coray試驗室的神經科學家在《自然》(Nature)上發文,證明了人類臍帶血中的蛋白質TIMP2可以改善老年小鼠的大腦功能。早在3年前,這組科學家就曾發現,將年輕小鼠的血漿注射到年老小鼠體內,可以提高年老小鼠的認知能力,幫助他們更快完成走迷宮的游戲。
為了驗證這樣的抗衰老規律是否也適用于人類,Wyss-Coray合作創立的Alkahest公司開展了一項小型人體試驗。18名(年齡介于54到86歲之間)患有中度至重度阿爾茲海默癥的患者參與了測試。將生理鹽水安慰劑或去除了血紅細胞的血漿(血漿來自18歲~30歲的年輕人)作為注射物,每周對受試者注射一次,持續4周。在試驗周期中,監測受試者的認知能力、自理能力和情緒狀態。結果顯示,受試對象沒有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輸血并沒有提高他們的認知能力,但卻顯著提高了他們的自理能力。
這一結果,引起了阿爾茲海默癥研究者的極大興趣,不過他們仍抱有謹慎的態度:年輕血液提高認知行為能力試驗目前尚未被獨立團隊重復過、反復給老年人輸入外來血漿是否會導致免疫系統炎癥或者免疫系統疾病、該研究結果只是建立在小樣本實驗的基礎上,所以更夯實的科學依據還有待獲取。
2 人造子宮,塑料袋里孕育羊羔
“人造子宮”中發育著的羔羊。
2017年4月,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的阿南·弗雷克(Alan Flake)研究團隊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文章稱,他們打造的“人造子宮”首次通過了動物試驗。試驗中,8只早產羔羊在“子宮”內生活了4周,打破了子宮外裝置維持胎兒穩定機能的時間紀錄。
研究人員制造了一個充滿人造羊水(含有鹽和其他電解質的溫水)的聚乙烯薄膜袋來模擬母羊的子宮,通過臍帶接口連接氧氣,形成封閉的流體人造環境。在聚乙烯薄膜袋外,配置一臺機器胎盤,胎盤的“血管”與早產小羊的臍帶連通。試驗中采取體外膜氧合(ECMO)系統為胎兒提供血液循環支持,因不依賴機器泵促進胎兒血液循環,所以ECMO系統避免了早產兒搶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