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菜英譯展現的文化自信
2017年12月1日起,相關部門研議多年的《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范》(以下略作“英譯規范”)正式實施。
責任編輯:劉小磊
夫妻肺片。
2017年12月1日起,相關部門研議多年的《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范》(以下略作“英譯規范”)正式實施。這份涵蓋交通、旅游、文化、教育等13個領域的英文譯寫標準,提供了常用的3500余條規范譯文。
新聞發布后,不久即刷爆微信朋友圈,新聞媒體、微博網站也都爭相報導,“永別了,神翻譯”“別了,神翻譯!麻辣燙、拉面都有了規范英文名了,好有趣”“今日起,麻辣燙、拉面、烤串有國家標準的英文名啦!再見,夫妻lung slice”,紛紛現身標題,顯示這個議題眾所關切。
2017年6月20日,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教育部、國家語委在北京聯合發布了“英譯規范”,多名研究專家一致推薦,以漢語拼音譯寫源自中國、深具中國特色的詞匯,如“圍棋”(weiqi)、“豆腐”(doufu)、“拉面”(lamian noodles)、“餛飩”(huntun)等。這則新聞當時就已經紅遍了大半的微信微博和媒體網站,其紙質版的《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指南》,也于發布會前數月就由外研社出版。
我出身詞典學,研究漢語文化特色詞的英譯多年,發表過一些相關的學術論文與科普文章,長年來主張的,就是這樣一種向“異化”傾斜、朝我們語言靠攏、展現本族文化自信的翻譯策略。
講得淺白一點,在把中國特色的詞語翻成英文時,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