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賺錢,合作者為何仍趨之若鶩 跨國五星級酒店的中國生意
屢現摘牌、爛尾樓,外資退、中資入,曾經在中國風光無限的跨國五星級酒店怎么了?
責任編輯:顧策
2017年12月29日中午,“上海希爾頓酒店”幾個金屬大字已被摘掉,取而代之的是“靜安昆侖大酒店”。
(本文首發于2018年1月11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合作者為何仍趨之若鶩 跨國五星級酒店的中國生意》)
企業建五星級酒店可以低成本拿到地塊,有對土地升值的預期;另一方面,做酒店是一種融資手段,比如酒店投資10億,可以去銀行做抵押融資,拿到8億或者6億。
2017年12月29日中午,位于上海市靜安區華山路250號,一幢大樓的大理石墻面上,“上海希爾頓酒店”幾個金屬大字已被摘掉,取而代之的是“靜安昆侖大酒店”。
這曾經是中國第一家全外資國際品牌的五星級酒店,已經經歷了30個春秋,曾經,住在這里一晚要花掉一個普通人20個月的收入。2018年1月1日,它正式宣布撤牌,未來由錦江集團麾下的昆侖飯店掛牌經營。
同一天,北京金融街洲際酒店作為北京的第一家洲際酒店,也在開業12年后宣布撤牌;2017年3月,上海虹橋喜來登酒店撤牌,變為上海虹橋錦江大酒店。
1月3日,希爾頓太原酒店因項目爛尾以5.53億元的價格在網上拍賣,近2萬人圍觀卻無一人競價,最終流拍。近年來,包括山西太原、貴州貴陽、安徽安慶、浙江諸暨、浙江富陽、湖北宜昌、廣西桂林等地籌建的希爾頓酒店均出現了停工甚至爛尾的情況。
屢現摘牌、爛尾樓,外資退、中資入,曾經在中國風光無限的跨國五星級酒店怎么了?
向二三四線城市擴張
“在中國,我們比去年簽署了更多協議,投放了四百余個希爾頓酒店資產來滿足中國中產階級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在南方周末記者看到的2015年年報中,希爾頓方面如是說。
進入2016年,希爾頓的每間房可銷售收入(即RevPAR,等于客房總收入/客房總數量,通常通過此數據來衡量酒店經營業績)在亞太地區增長9.3%,高于其他地區,這主要是通過對中國的投資和市場占有率的提高來實現的。
向中國更多、更深入的城市擴張,可以看作是以希爾頓為代表的老牌跨國五星級酒店的發展戰略。根據邁點研究院報告,2017年前三季度,中國高端酒店數量同比上年增長了34.3%,西北、華東地區表現搶眼。
山西太原這類“爛尾樓”的出現,或是五星級酒店向二三四線城市大擴張進程中的產物。
實際上,出現爛尾樓對這些酒店管理集團的影響并不大。
在國內,長期以來,跨國五星級酒店實行“委托管理”模式,即業主方擁有酒店資產,聘請管理公司來掛牌并管理,管理公司按照一定比例從營業收入和利潤中抽取管理費,并按照一定的年限簽約固定下來。
希爾頓、喜來登、洲際等人們所熟知的這些品牌,就是管理方,類似于“管家”的角色,而背后的出資人往往是中國企業,其中又以地產企業為主。一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