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戲是愉人,更是“布道和修行” 小說《主角》講述秦腔40年
當代秦腔的40年興衰沉浮,被作家陳彥寫進了長篇小說《主角》。
責任編輯:宋宇 邢人儼
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國家一級演員、戲劇梅花獎得主張蓓2014年在寶雞市下鄉演出,她在秦腔戲《殺狗勸妻》中飾演焦氏。
(本文首發于2018年1月11日《南方周末》)
能成為舞臺主角者無非三種人:一是確有蓋世藝術天分,“錐處囊中”,鋒利無比,其銳自出者;二是能吃得人下苦,練就“驚天藝”,方為“人上人”者;三是尋情鉆眼、拐彎抹角而“登高一呼”、偶露崢嶸者。
當代秦腔的40年興衰沉浮,被作家陳彥寫進了長篇小說《主角》。
小說上部,寧州秦腔劇團首場折子戲引起轟動,名角茍存忠卻猝死舞臺。茍存忠是男旦,在經典劇目《殺生》里扮演李慧娘。劇中,慧娘為解救被賈似道追殺的小生裴瑞卿,連噴36口“連珠火”,最后精疲力竭、氣絕身亡。
臨終前,茍存忠將秦腔絕技“吹火”的配方密告弟子易青娥:十斤松香粉拌二兩半鋸末灰,鋸末灰要柏木的,炒干磨細再拌……
“吹火”之于秦腔,曾相當于“變臉”之于川劇,依中國傳統戲曲班社傳統,配方和技巧素來秘不示人。“‘吹火’的配方已經不是秘密,不過這是首次在虛構作品中披露。”《主角》作者陳彥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有些戲曲匠人對“絕活”非常保守,往往臨終才對徒弟口傳親授。
《主角》刊登于《人民文學》雜志2017年第11期,單行本于2018年1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那個苦就不是人能干的事”
“吹火”配方成分簡單,配制和技術卻不容易。鋸末配重燃點不夠,配少也不行;包紙用一種農村的老皮紙,水不容易化,油光紙不行;后邊留一個口,前邊留一點小口,外邊火一著就吹。“吹火”還有翻身火、一條龍、蘑菇云火等多種講究。
據說史上最厲害的秦腔藝人可以連吹72口。小說中茍存忠為練這門絕活,十二三歲就燒光了眉毛、頭發,渾身上下疤痕累累。“秦腔吹火,那個苦就不是人能干的事。那是‘鬼吹火’,只有鬼才能拿動的活兒。不蛻幾層皮,你休想吹好。”
“吹火”是秦腔傳統八大絕技之一,在中國戲曲中獨占鰲頭。秦腔被譽為中國梆子戲鼻祖,學界普遍認為形成于明代中葉陜西關中地區,五百多年來傳承方式變化巨大。以民國第一個現代戲曲劇社——西安易俗社為標志,傳統的師傳親授、弟子跟班式傳承制度逐漸被現代“科班”制,即戲校式學院教育替代。
小說主角易青娥首先得益于現代“科班”教育,但沒有“忠、孝、仁、義”四位存字輩老藝人加持,她絕不會化繭成蝶為一代名伶。1976年,她出場時還不到11歲,在舅舅、劇團首席敲鼓師胡三元幫助下,被招入縣劇團,成為“文革”后首期訓練班80名學員之一。
兩年后改革開放了,停演13年的老戲復活,四位蟄伏多年的秦腔大師復出。因易青娥一次驚艷的“朝天蹬”,茍存忠慧眼識珠,劇團燒火丫頭遂成“存字派”男旦名角的關門弟子。從初排《打焦贊》,“錐子尖總算從布袋里戳出來”,到茍存忠猝死舞臺,《楊排風》的“棍法”,《白蛇傳》的“水袖”,《殺生》的“吹火”和《鬼怨》的“臥魚”等秦腔技法和絕活,易青娥逐漸爐火純青。
由于教育觀念變革,易青娥沒有遭受傳統師承制糟粕的戕害。舊戲班子的學徒動輒吃皮肉之苦,出名的例子是小說《霸王別姬》里的小石頭和小豆子,即主角段小樓和程蝶衣。“過去的師徒關系,徒弟要像自己的娃一樣,在家里伺候著,一天到晚端茶洗臉,倒洗腳水,甚至抽大煙你得給我點上?,F在怎么能這樣干?”作家陳彥說。
“有很多戲班,演員喝水的東西相互不能用,出來進去自己帶自己的杯子,絕對不離手。&rdq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