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火燒資本市場
以迅雷、暴風、人人網等公司為代表的老牌互聯網企業試圖依靠區塊鏈技術實現自身的轉型,但大部分上市公司僅僅發表了意圖進行區塊鏈研究的公告,并無實際研究成果或創新。
責任編輯:顧策
區塊鏈掀起熱潮。
(本文首發于2018年1月18日《南方周末》)
僅A股就有二十余家上市公司宣布進軍區塊鏈領域,諸多公司的股價自2018年以來漲幅都超過了20%。
以迅雷、暴風、人人網等公司為代表的老牌互聯網企業試圖依靠區塊鏈技術實現自身的轉型,但大部分上市公司僅僅發表了意圖進行區塊鏈研究的公告,并無實際研究成果或創新。
2018年1月5日,受海外市場區塊鏈概念股暴漲的刺激,A股眾多與區塊鏈沾邊的上市公司股價也開始普漲。
然而僅一周后,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就發布了一則“關于防范變相ICO活動的風險提示”,直指迅雷發行的以“鏈克”(原名“玩客幣”)為代表的IMO融資模式,稱其存在風險隱患。
以迅雷、暴風、人人網等公司為代表的老牌互聯網企業試圖依靠區塊鏈技術實現自身的轉型,但作為比特幣底層技術的區塊鏈,其實是一種去中心的分布式記賬方式,大部分上市公司僅僅發表了意圖進行區塊鏈研究的公告,并無實際研究成果或創新。
這究竟是一場資本市場套利,還是貨真價實的商業模式?
變種的“ICO”
2018年1月12日,互聯網金融協會撰文稱,隨著各地ICO項目逐步完成清退,以迅雷“鏈克”(原名“玩客幣”)為代表的一種名為“以礦機為核心發行虛擬數字資產”(IMO)的模式值得警惕,存在風險隱患。
簡單理解,IMO(Initial Miner Offerings)和ICO(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代幣發行)最大的區別在于,需要購買專業礦機(專門用于挖掘數字貨幣的主機)來挖掘區塊鏈上的數字貨幣,然而在這類貨幣的價值產生機制上并沒有本質區別。
互聯網金融協會指出,以迅雷“鏈克”為例的IMO項目,發行企業實際上是用“鏈克”代替了對參與者所貢獻服務的法幣付款義務,本質上是一種融資行為,是變相ICO。同時,迅雷還通過招商大會頻繁推銷、發布交易教程助推炒作等方式,吸引大量不具備識別能力的群眾卷入其中。
從ICO到IMO,背后折射出的是資本對區塊鏈概念的狂熱追逐。
“最近還有炒幣的人在圈子里找項目,他們的目的很簡單,募集一筆錢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