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校園的過客
我去哈佛是帶著充電的狀態去的,盡可能放空自己,體驗生活,買菜、上課、看書、交流、寫作,哈佛的氛圍和時空對我來說難能可貴。
責任編輯:朱又可
在哈佛校園里,所有人既是過客又是成員。對于大家來說,哈佛的確是讓你用充分的資源發現自己的平臺,但同時那也只是你職業生涯和人生舞臺的一個過渡而已。
(本文首發于2018年1月18日《南方周末》)
2003年我來到中國,那時候我是百分百的一張白紙,而這次去美國,則有所不同。曾在日本外務省從事過對美事務的長輩幫我聯系了傅高義先生,他是《日本第一》《鄧小平傳》等書的作者。傅高義先生是我所認識的西方人中同時運用日文和中文最精通的人,沒有之一。是傅老推薦我到哈佛的肯尼迪學院和亞洲中心,我才能在美國展開我的采訪、研究、講座等等。
有一次,哈佛研究亞洲問題的同事跟我說:“你剛出生的時候(1984年),很多話題都跟日本有關,1980年代的日本有影響力,政治、經濟、對外政策等都很受關注。從國別來看,日本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這次去美國后發現,首先,研究日本問題的人少了,一些亞洲問題研究者逐步將目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lee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