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公司為何尚難承保地震險——專訪南開大學保險系主任江生忠

激烈競爭帶來的保費變相打折,給再保險公司介入直接保險增加了難度,這尚且是不含地震的險種。再保險若不能充分介入,巨災保險體系將繼續成為空談。

責任編輯:夏英

■保險公司過去取消地震險,這很正常。地震風險太大,非保險業一己之力所能承擔。在中國保險業的現有發展水平下,直接開展地震險,結果只能是大片虧損。

■不是不愿意做地震業務,而是不知如何給地震險定價。

■激烈競爭帶來的保費變相打折,給再保險公司介入直接保險增加了難度,這尚且是不含地震的險種。再保險若不能充分介入,巨災保險體系將繼續成為空談。

每年(幾萬元)的保費交了出去,大地震后,卻只拿到了700萬元的賠償,東方電氣的人有種“打水漂”的感覺。作為本次地震損失最慘重的央企,東氣的直接損失是70億元。保險賠付,只起到了1/1000的作用。

整個地震的保險賠付比例也不容樂觀。保險業和證券業給出的整體經濟損失預計都超過了1000億元,但保險賠付的最高額可能只有112億元,這是慕尼黑再保險公司的測算。

年初的雪災已是先例,保險賠付大約解決了整體經濟損失的2%。

更多的災民沒有為自己的房子、家電、汽車購買保險,即使買了,碰到地震也是不賠的。只有那些購買了人身意外險和壽險、健康險的罹難者,才能為家人留下一筆賠付金。

他們只能等待政府的救濟和社會的捐助,但700億的中央財政撥款和截至目前四百多億的社會捐助,要用的地方還很多——過渡期的安置、家園的重建等等,再加上災民多達500萬之眾,更是攤薄了個體所能拿到的救濟金。

每逢災難,保險都會被熱議。1998年洪水之后,巨災保險體系的建立已經納入了保監會的研究課題中;但十年后,人們仍然在問,遭遇巨災,除了依靠政府外,還有什么其他分擔風險的方式?

其實,地震險的存廢走過一條頗為戲劇化的道路。計劃經濟時期,我國曾是世界上地震等巨災保險普及率最高的國家,企業總資產的70%、家庭總戶數的40%的財產都能獲得地震等巨災的保險保障。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老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