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人闖關內
“東北人都不缺乏闖蕩開拓的精神,缺的是給他們好好干一場的大環境?!?/blockquote>責任編輯:顧策 溫翠玲
2015年10月26日,家住吉林長春的老梁帶上老伴和不滿一歲的外孫乘火車前往海南過冬。這趟哈爾濱開往??诘牧熊?,80%以上都是到海南過冬的“候鳥”。
(本文首發于2018年1月18日《南方周末》)
從明清到民國,以山東、河北為主的關內人闖出關外,造就了中國近代三大人口遷徙事件之一——“闖關東”。但從1950年代末期開始,東北人就分批次回流關內。
“東北人都不缺乏闖蕩開拓的精神,缺的是給他們好好干一場的大環境。”
回東北工作,月薪接近1萬,這讓四川天兆泰來豬場的翟羽佳還沒有回過神。
他是黑龍江省雙鴨山人,2008年畢業于山東高校畜牧專業,當時只能去江蘇和四川找工作。但現在,東北迅速成為規?;妥詣踊酿B豬大基地,他隨著“南豬北移”浪潮回到了老家。
但更多的東北人還在往外走。
2017年12月6日,下午四點,哈爾濱天已全黑,只剩一輪碩大的圓月掛在松花江面上。江邊的木蘭縣陷入沉寂,一家藥店老板打算關門回家,“生意不好做。”老板嘟囔,一邊與網友聊天。
藥店老板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近五六年,他所在的利東鎮,人陸續走了大約一半,只剩七八千,他的藥品銷售連同下降了1/3。因為天氣寒冷,東北地區高發支氣管炎、哮喘以及心腦血管疾病,賣藥曾是門好生意。
在距木蘭縣450公里之外的黑龍江第二大城市齊齊哈爾,出租車司機鐵柱也準備再次去南方。“把車賣完,我打算再回廣東。”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十年前,他本在廣東養貨車、跑長途。結婚后回老家齊齊哈爾一口氣買了7輛出租車,自己開一輛,其他車承包給別人。如今,車已被他賣掉4輛。他說,“你就看國慶、春節,火車站那個人流,一批接一批,那都是離開的人”。
山海關城東門,是關內和關外的分水嶺,關外就是廣闊而富饒的中國東北。從明清到民國,以山東、河北為主的關內人闖出關外,造就了中國近代三大人口遷徙事件之一——“闖關東”。但從1950年代末期開始,東北人就分批次回流關內。
迄今,人口流失的結果,從養老保險基金的數據可窺一斑。人社部部長尹蔚民此前對媒體表示,“黑龍江是目前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支付最困難的省份,撫養比是1.3∶1,而廣東最高是9∶1”。換言之,在黑龍江,不到兩個勞動力就要養一個老人。
吉林和遼寧的情況也不樂觀,分別位列倒數第二和第五,撫養比為1.47∶1和1.64∶1。
“跟著資本走”
歷史上,東北一直是人口流入之地,直到1950年代因為支援三線建設等,才流出了部分工程技術人員等。
第一次較大規模的遷移,是在改革開放之后。1980年以后的資料顯示,關外移民出現大規模移民后的規律性回流,黑龍江和吉林的人口流入遼寧,遼寧再往河北和山東遷移。
彼時,遼寧因有吉林和黑龍江的人口替代,還是凈流入,但吉林和黑龍江已經進入人口凈遷出狀態。“四普”期間(1985年7月-1990年6月),遼寧省、吉林省和黑龍江省人口凈遷移率分別為1.31‰、-1.01‰和-1.43‰。
在隨后的國企改革浪潮中,東北人開始成批向長三角和珠三角遷移。
1992年,廣東改革開放已經進入第二個十年,這時,東北才邁出市場化的第一步。盡管東北工業基礎仍在,但無論技術還是管理已經落后于國際市場。
“那時候一些電解槽還打著‘昭和’字樣。”在上海定居的王炎和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你想想有多落后?”王炎和是改革開放后主動“下海”的遼寧第一批官員。他身著灰色羊絨衫,外面套著一件黑色西裝,已近耳順之年,依然挺拔而體面。
因為下海前分管經濟,王炎和很早就覺察到了東北國企的變化。他所在的市,鋼、鋁、煤等各類資源應有盡有,但當時經濟指標已開始下降。因缺乏技術改造,也不注重市場開發,上海寶鋼等現代化工業企業興起的時候,當地鋼企隨即喪失了市場競爭力。“1998年的時候,(地方鋼企)才在上海有了辦事處,也不是談業務,而是管接待。”王炎和說。
那時,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