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邪典視頻調查:成人世界的惡意or不可言說的利益?
22日,迪士尼經典卡通人物“米妮”在好萊塢星光大道印上屬于自己的那顆星。
1月22日,在美國洛杉磯好萊塢,米妮參加添星儀式。(新華社記者李穎攝)
然而,在某一個陰暗的角落,有一些人正披著“米妮”的外衣,用充滿暴力、血腥和色情的改編“動畫”荼毒著電子設備前的孩童。
騰訊視頻23日回應新華社記者采訪證實,截至當天,騰訊下架涉兒童“邪典”原視頻1464條,對23萬條存疑視頻作批量下架處理,對53萬余條視頻撤回復審,封禁惡意賬號621個。相關視頻的清理工作還會持續進行。
【技術難以完全鑒別】
同樣來自迪士尼的“艾莎公主”是“兒童邪典視頻”里出現頻率最高的人物之一。
近兩年,國外知名視頻網站“優兔”(YouTube)曝出“邪典視頻”,被媒體稱為“艾莎門”。
這些視頻情節簡單粗暴,多在手機和平板電腦客戶端上播放。美國媒體認定,視頻由成人制作,目標瞄準不太識字、極易受畫面影響的學齡前兒童。
試想,一個三四歲的孩子看到艾莎公主做開顱手術,會對心理造成什么影響?
頗具迷惑性的是,這些動畫大多配以歡快音樂和兒童笑聲,上傳者把視頻標簽定為“卡通”“教育”等,與正常動畫視頻混雜在兒童頻道中。除非家長“一陪到底”,否則粗看之下難以發現異樣,防不勝防。
“優兔每分鐘上傳的內容達到300小時,一秒一秒地審查每部視頻不可能,”美國技術倫理學者戴維·波爾格22日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
“為簡化流程,優兔等主要平臺結合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用戶報告和版主。然而,不少家長可能會想當然地認為,優兔兒童頻道等完全由人工挑選并審查。壞人正是利用這個漏洞,故意把不良內容標記為看似適合兒童的內容。”
長期從事兒童發展心理學和早期教育研究的心理咨詢師高璇告訴記者,在畫面、聲音和文字三種傳播途徑中,低幼兒童是最易受畫面影響的,因為從兒童發展心理學來看,孩子一直到八九歲,都是“畫面處理信息優先”。
高璇說,畫面帶來的影響,在孩子記憶中儲存的時間比文字和聲音都要長。孩子因為無法理解和處理看完恐怖畫面后產生的害怕、焦慮情緒,常常出現睡眠障礙。
“‘艾莎門’欺騙性地讓兒童、家長和管理工具相信它們是‘兒童友好型’內容,讓人相當不安,”波爾格說,“兒童在觀看他們喜愛的卡通形象作出猥褻或暴力行為后,可能遭受心理創傷。”
更讓人心驚膽戰的是,在“算法”推波助瀾下,只要不慎點開類似視頻一次,后續視頻就會源源不斷推送至用戶。“艾莎門”曝光后,“優兔”迫于各方壓力,去年11月宣布刪除超過15萬個視頻。
【來自成人世界的“惡意”?】
這些“精神垃圾”早已大規模流入國內,優酷、愛奇藝等國內高流量視頻網站的兒童頻道紛紛中招。更有甚者,包括動畫及真人的“本土”視頻已然出現,部分視頻甚至有兒童出鏡,一些視頻點擊量頗高。
圖片為手機截圖
有網友在社交網站上寫道,這些視頻飽含來自成人世界的“惡意”。網絡平臺行業人士認為,恐怕不止“惡意”這么簡單。“兒童邪典視頻”的背后,潛藏一條外人難見的利益鏈條。
國內外視頻網站通行規則是,只要視頻點擊達到一定數量,網站就會自動在視頻開頭或中間插入“貼片廣告”。只要用戶打開視頻,廣告就會自動播放,視頻上傳者由此獲得廣告收入分成。
在一片爭議中,一些國外廣告商發現自身廣告出現在“兒童邪典視頻”上,與品牌定位相悖,開始暫停向優兔投放廣告。
壓力之下,優兔總裁蘇珊·武伊齊茨基去年12月宣布,將投入更多人力篩查視頻內容。2018年,優兔所屬谷歌公司的內容審核人員將增至至少1萬人,同時開發新的人工智能算法,與兒童安全機構合作。
國內,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22日說,已部署開展深入監測和清查。多個網站也開始自查和清理相關內容。
騰訊視頻表示,已第一時間成立了集運營、安全、技術等在內的專項清理小組,北京、成都、深圳三地聯合,投入超過100人,24小時不間斷處理有害視頻,并且與其他視頻網站保持緊密聯絡,共享關鍵字和有害樣本。
騰訊視頻認為,此次“兒童邪典視頻”在國內呈現總量大、分布廣、密集上線、變種類型多等特點,大部分上傳賬號多為個人賬號和搬運類賬號,一些搬運賬號有上傳熱點以吸引點擊的動機。不過,如此大規模的集中爆發,涉及賬號較多,還需要進一步分析和調查。
目前,騰訊已采用音視頻指紋、ES搜索等技術,以快速處置有害視頻。“針對少兒內容,我們將重新制定審核標準和尺度,運用人工智能(AI)學習有害的視頻樣本,打擊后續有害內容的上傳和傳播。”
當然,清掃“精神垃圾”,監管刻不容緩。不僅要對觸犯法律的行為絕不手下留情,各網絡平臺也需切實履行主體責任。
除此之外,對孩子們來說,最關鍵的依然是家長的陪伴。
【發現孩子看過怎么辦?】
高璇說,如果發現孩子看過“毒動畫”,家長也不必過于恐慌,因為風險是可控的:
首先,如果家庭中平時溝通氛圍較好,孩子看到自己沒有見過的畫面時,通常會詢問家長‘這是什么’,引起家長警惕;
第二,媒體中的暴力色情畫面讓孩子產生恐懼焦慮后,只要家長及時和孩子溝通,并不會產生久遠的心理影響;
第三,德國有研究發現,媒體視頻中的暴力行為,極少導致兒童出現模仿行為,也不會直接增加受暴力和性犯罪者侵害的風險。
那么,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接觸過此類視頻,家長應如何處理?
高璇建議,首先一定要先關注孩子是否有恐懼情緒,多陪伴孩子,比如和孩子一起睡覺,夜間留一盞燈,同時詢問孩子感受,告訴孩子“如果遇到讓自己害怕的事情應該怎么做”,如調整呼吸、向父母傾訴等,既轉移孩子對恐怖畫面的注意力,一方面也借機教給孩子正確面對恐懼的方法。
家長也可以通過帶孩子欣賞美好畫面來驅逐、替代丑惡畫面在孩子心中留下的印象,比如畫面優美的繪本和視頻,也多帶孩子到戶外游玩。
有一點需要注意:這類丑惡視頻雖不堪入目,但也可能會激起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又害怕又想看”,所以家長需要態度嚴正地“立規矩”,“明確告知孩子這類視頻不能看,如同告訴孩子‘不能喝酒’。”(參與記者:劉一楠)
(來源:新華社)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