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有事做有的賺 恒大援建蔬菜大棚讓寨樂農戶增收不再愁

寨樂鎮恒大幫扶援建的蔬菜種植大棚(畢節日報記者 鄭林華 攝)

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寨樂鎮恒大集團幫扶新建蔬菜大棚的投入使用,成了筑巢引鳳的核心“根據地”,外地商客、當地致富帶頭人、返鄉民工紛至沓來;貴州華農集團在董地鄉和寨樂鎮實施的菌草產業,“一棵草帶動一個產業”,拓寬群眾增收致富渠道……近年來,納雍縣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規劃了“33216”產業發展布局,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為促進區域經濟產業轉型注入了新活力。

調整結構:“四季有事做、全年有效益”

冬日暖陽灑落在寨樂鎮恒大幫扶新建的蔬菜大棚上,反射出錚亮的光芒,宛如一排排錯落有致的巨大“白銀”,從中蜿蜒流淌的署仲河就好像是串起這些“白銀”的紐帶,映亮了寨樂。

走進大棚建設的集中區域,則是另一番景象:大棚排水溝工程、灌溉工程等正如火如荼地建設;部分投入使用的大棚,已種植了草莓、甘藍、西瓜、白花菜、萵筍等水果和蔬菜。

走進其中一個大棚,益農專業合作社合伙人之一的田興平正在指導員工給蔬菜澆水。

田興平是當地出了名的蔬菜種植大戶,已有多年的蔬菜種植經驗。對于加入合作社,他滿懷信心地表示:“作為一名黨齡30多年的老黨員,帶領群眾致富一直以來是我的心愿。恒大集團幫我們建設了這么多的大棚,給我們提供這么好的發展平臺,我們沒有什么理由不帶領大家發展致富。因此,以后我要把所有精力放在這上面,全心全意把這個項目搞好。”

益農專業合作社由當地種植大戶、農機人員、返鄉致富帶頭人等成立,對全鎮蔬菜種植大棚進行統一經營。大棚內規劃種植蔬菜、草莓、黃金西瓜、金手指葡萄等不同品種的農特產品,保證大棚內“四季有事做、全年有效益”。

益農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正軍介紹,合作社采用“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經營,盈利按利益聯結貧困戶60%、土地流轉農戶5%、村集體5%、合作社30%的比例進行分紅。同時,吸納當地建檔立卡的精準貧困戶務工,增加其收入;鼓勵所有農戶入股參與分紅;鼓勵村(社區)集體經濟入股分紅。

目前,當地部分群眾已從中嘗到了甜頭。

“在這里上班每天最少能掙80元,做得多就掙得多,有時一天可掙120元左右。有了較為穩定的收入,日子比以起前強多了。”已在大棚蔬菜基地務工兩個多月的貧困戶鄒巡說,“我丈夫是殘疾人,由于視力不好,以前我只能在家里做一些簡單的農活,一家四口主要靠低保金度日?,F在在這里務工,既可以照顧家庭,又能賺到一家人每月的開支,真是一舉兩得。”讓鄒巡高興的是,她家以后還可以分到大棚蔬菜盈利后的紅利,這給她脫貧致富又帶來了新希望。

據悉,恒大集團幫扶的蔬菜種植大棚建設涉及寨樂鎮革新、平橋、大寨、新橋、寨樂5個村(社區),項目啟動于2017年9月,預計建設蔬菜種植大棚1370個。

截至目前,蔬菜種植大棚建設已完成1010個并可投入使用,已經確權給貧困戶428個,水、電、路等工程正在穩步推進中。

為讓該項目早日造福于民,鎮政府成立了大棚建設專項工作組,對項目進行全程跟蹤、監督和指導;對合作社的財務進行監督和審核,聯系審計單位對合作社的財務進行嚴格審計;組建專業技術服務隊,對大棚各項工作進行全程技術服務。

寨樂鎮鎮長羅珍玉介紹,從今年開始,寨樂還將打造新型農旅一體化產業,實現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通過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由傳統農業大鎮向農旅一體化綜合強鎮轉型發展。

優化結構:一棵草帶動一個產業

數棟高大的廠房一字排開,不時有大卡車往來穿梭,在其中一個基本建成的廠房里,十多名工人正在井然有序地工作著……這不是繁華工業園區的場景,而是1月18日記者在董地鄉樸德村看到的一幕。

據悉,貴州華農集團去年將禾本科高效菌草系列(華農2 號、5 號)以及關聯產業集成技術引進董地鄉,以全產業發展、全利益聯結的模式,參與到該鄉脫貧攻堅行動。樸德村則是該集團在當地發展金銀草種植的核心區。

華農集團是一家以農業高科技技術體系為支撐,以優質牧草種質資源培育及產業化運營的民營科技型龍頭企業。董地鄉華農菌草種植項目是一個以草產業為先導、以高科技為引領、全面拉動循環、持續精準扶貧產業,真正形成“草、畜、菌”現代高效生態循環農業產業扶貧示范基地。

“一棵草帶動一個產業鏈,從而帶動全鄉脫貧致富。”董地鄉華龍菌草項目經理張立勇介紹,集團實行“全產業鏈打造、全利益聯結、全要素配套、全流程優化、全過程責任監控”的精準脫貧聯結機制。通過帶動農戶“以草代木”種植食用菌實現自主創業、創收,實現精準脫貧、持續穩定增收。

在華農菌草的青貯加工廠,十多名工人正將大量菌草分類捆綁,然后搬運在指定的堆放位置。張立勇介紹,這些菌草就是在樸德村種植收割的第一批,菌草可做成板材、菌包,還可以作為牛飼料等。而正在工作的村民都是周邊群眾,每天都有100人在項目內的多個廠房、食用菌基地、草場等工作。

正在搬運菌草的樸德村貧困戶王先樂呵呵地說:“沒想到現在在家門口也可以打工,而且和外面的大工廠一樣,天天有班上。”成功就業后,王先還把在外地務工的妻子喊回家,打算以種植菌草為突破口實現脫貧。

“在外出務工之前,我家也種包谷、洋芋等傳統農作物,但由于土地貧瘠,每年都入不敷出?,F在土地流轉后,不僅可以拿到流轉費,還有穩定的收入。”王先說。

據介紹,該項目已在樸德村建立3000畝以上的華農菌草種植及加工基地,預計年產華農菌草8萬噸。下一步,還將建成年產20萬噸以上飼料加工基地,包括顆粒飼料、青貯飼料、草粉等;建成2000頭以上優質肉牛養殖(精準幫扶貧困農戶代育)基地, 250畝“以草代木”食用菌生產基地等。屆時,預計解決當地群眾1000人以上就業。

“集團將堅定不移地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建立健全組織、技術、研發、運營機制,與董地鄉人民一道,為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做出應有貢獻。”張立勇說。

融合發展:給大地寫上“活力”二字

納雍縣規劃“33216”產業發展布局以來,圍繞土雞、生豬、食用菌、蔬菜等脫貧主導產業,健全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大力推進“一縣一產業”,統籌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其中,生態土雞、糯谷豬等產業風聲水起,為該縣產業結構調整增添了活力。

在寨樂鎮戈落社區艷山坡土雞育雛(半育成)場及生態放養場,住在一棟棟漂亮雞舍、喝著山泉水的1萬多羽土雞長勢良好。據飼養員介紹,這已是該場第二批飼養的土雞,第一批土雞的收益已有部分貧困戶從中受益,共分到了2萬余元的紅利。

寨樂鎮相關負責說,這樣的育雛場該鎮有兩個,養殖場采取“公司+代養人十貧困戶”運行管理模式,由納雍源生牧業有限公司負責提供技術指導,通過公司化的經營模式,選定代養人,代養人向公司交納誠信保證金(政府按銀行同期利率貼息)并承擔土地流轉費用。由公司委托代養人進行育雛(半育成)和生態放養,實行全過程統一管理、統一飼養標準、統一防疫、統一回收屠宰、統一銷售,最終實現利益分紅。

據了解,該養殖場只是納雍縣生態土雞產業發展的冰山一角。納雍源生牧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縣現已建成生態土雞放養場88個,專業合作社26個,計劃建成1500個生態放養場、200個專業合作社。

目前,該縣已在化作鄉建立存欄12套種雞原種場,年生產雞苗1200萬羽,現正配套建設產品檢測中心和疫病實驗室、1萬噸有機肥加工廠、年產30萬噸生態飼料廠、年屠宰3000萬只屠宰場、深加工廠、冷鏈物流配送中心、百鳳亭連鎖餐飲店、各大中城市銷售網絡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