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迷宮3》 反烏托邦式的青春沒有贏家
青少年反烏托邦電影《移動迷宮》迎來了整個系列的終結篇,劇情走向令人失望,卻值得深思。
責任編輯:邢人儼 實習生 陳瑞迪
以托馬斯(右二)為首的少年們具有抗體,他們原本糾結著是否應該配合實驗室研究解藥。實驗室的邪惡本質暴露后,他們也不再考慮拯救全人類。
(本文首發于2018年1月25日《南方周末》)
青少年反烏托邦電影《移動迷宮》迎來了整個系列的終結篇,劇情走向令人失望,卻值得深思。
《移動迷宮》最初是一個英文小說系列,由于大受歡迎被改編成電影。“反烏托邦”是小說作者詹姆斯·達許納對這部作品的評價。他坦言自己創作時受到了小說《蠅王》的影響。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威廉·戈爾丁出版于1954年的小說《蠅王》堪稱青少年反烏托邦小說的始祖,開創了青少年反烏托邦小說的基本模式——“做試驗”。
在小說《蠅王》里,一群不諳世事的孩子漂流到一座荒島,一個微型社會實驗就此展開。故事的懸念在于,這群孩子能否建立一個美好的烏托邦世界。答案卻是否定的,孩子們很快分裂成兩派,接下來,他們無師自通地策反、背叛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lee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