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把長城只看成一道墻” 長城古村落的修復與保護
每座古城或古村落消失,都會影響“傳統文化樣本”。
責任編輯:宋宇 邢人儼 實習生 陳瑞迪
幾百萬人散居在數萬公里的長城腳下,從事農業或畜牧業。山西廣武,坍塌的明長城及其周邊村落。
(本文首發于2018年1月25日《南方周末》)
《長城保護總體規劃》至今仍遲遲未能頒布,使《長城保護條例》缺乏細節規劃,保護長城的實際功能“大打折扣”。在2018年年初舉行的全國文物局長會議上,“實施長城保護行動,報請國務院發布《長城保護總體規劃》”,被納入2018年的文物保護重點工程。
長城自景區蜿蜒而出,就不復游人如織的熱鬧景象,突然寂靜下來。幾百萬人散居在數萬公里的長城腳下,從事農業或畜牧業。有人向往田園牧歌,更多人離開。
邊玉是“逃離者”之一。在位于大同市西北部的助馬堡生活十幾年后,他搬到了生活條件相對優越的大同市區。據考證,助馬堡始建于明代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是著名的“塞外四堡”之一。
助馬堡里的明清建筑鱗次櫛比,東門在抗日戰爭時期被日軍拆除以修建炮樓,其余城堡都基本完好。邊玉喜歡家鄉的風物和古建筑,但經濟狀況迫使他像很多人那樣“逃離”。
邊玉每年都回鄉祭祖,通常在一座七八平方米的小廟前為祖先燒紙錢。小廟邊上是座古宅,他祭祖后圍村子轉一圈,再回到城里。和大多數村民一樣,他不知道那座廟宇的名字。
藝術家張明弘的“尋根長城”團隊來到助馬堡時,正值傍晚,焚燒紙錢的火焰正在夕陽余暉中跳動,這座“宛如一部明清建筑史”的古堡令他興奮異常。
2014年開始,張明弘從遼寧丹東虎山出發,沿長城采風。他被長城邊堡所吸引,遂成立“尋根長城”團隊。除去建筑,他將更多目光投向邊堡內古村落的民居、民俗文化,以及它們的文化傳承。
“至少要讓大家知道拜的是誰”
在村支書郭有成的指引下,張明弘詢問了村里的老人,才知道那座廟叫“五道廟”,供奉著監督閻羅王判案的五道真君。“不能光拜,至少要讓大家知道拜的是誰吧!”張明弘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Golrad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