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擠爆,神藥脫銷,疫苗遇冷 大流感啟示錄
2017年的這場冬季流感,比以往來得更早,也更猛烈——從11月開始逐漸進入高發期,持續三月至今,幾乎橫掃全國。
責任編輯:袁端端 何海寧
2017年12月26日,武漢市兒童醫院門診部輸液室,因輸液位置不夠,不少家長自行購買撐衣桿用作“掛架”。
(本文首發于2018年1月25日《南方周末》)
疾控部門:目前各型別流感均未出現明顯變異,不具備出現大流行的生物學基礎。
專家:中外對流感死因的統計口徑不一,導致流感的疾病負擔被大大低估。
患者:不愿做病原學檢測,不打流感疫苗,不主動隔離。
2017年的這場冬季流感,比以往來得更早,也更猛烈——從11月開始逐漸進入高發期,持續三月至今,幾乎橫掃全國。
根據國家衛計委的權威數據顯示,流感樣病例就診百分比和檢測陽性率在2017-2018年冬季“均顯著高于既往三年同期水平”。
不惟中國,北半球國家大多未能幸免。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拉響警報,全美流感在13年內首次達到“廣泛傳播”級別,2018年的流感可能“非常嚴重”。2018年第一周,英國流感的全科醫生咨詢率上升了78%。
書店里關于“1918西班牙大流感”的著作被一搶而空。那是一場殺死了約5000萬人的災難,它毀壞的生命,超過了在它來臨之前、剛剛結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歷年來命喪艾滋病的人數總和。直到現在,這場“全球性世紀瘟疫”殺傷力在流感中還處于空前絕后的地位,甚至超過了中世紀最黑暗的記憶之一——黑死病。
病毒學家和公共衛生官員一再提醒各國防控人禽流感和流感大流行,但他們無法預測新的流行何時發生,正如一位國外流感專家所言,“只聞鐘聲嘀嗒,而我們卻不知道時間。”衛生部門也多次召開各類研討會、防控工作會,加強人禽流感和流感大流行的防控措施。
在全球共同抗擊流感的道路上,中國公共衛生體系更受到了多年不遇的嚴峻挑戰。南方周末記者試圖還原這場“跨年流感”的侵襲路線,探討流感病毒兵臨城下之際,政府、學界與民眾能準備什么,又能避免什么。
病毒初襲兒科擠爆
2017年10月末的北京,陽光溫暖和煦,綠葉尚懸枝頭,幼兒園的孩子們可以一天兩次出來戶外活動。但一場聲勢浩大的流感已悄然降臨這座城市。
中國流感中心的數據顯示,2017年第44周(10月30日至11月5日),盡管北方省份仍處于流感的低水平流行期,但全國范圍內所報告的流感病例占比,均已高于此前三年的平均水平。
44周對應時間為2017年10月30日-11月5日,2周對應時間為2018年1月8日-1月14日。數據來源:中國國家流感中心發布的流感監測周報第464期至474期數據,未含港澳臺地區。
病毒入侵的速度堪比“閃電”。
2017年11月19日開始,流感報告數量陡增。一周之后,國家流感中心宣布“流感進入冬季流行季節”。此后,疫情暴發數(指一定范圍內出現10例或以上病例)屢沖新高。
兒科醫生成了“最忙碌的人”。北京兒童醫院日門診量一度破萬。增加的門急診量中,大部分都是流感患者。家長們自帶板凳、被子和各種玩具,有的凌晨2點帶孩子去看病,直到上午11點才見到醫生。
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兒科主任王斌的“臨戰狀態”實際從2017年11月上旬已經開始。他和同事們每天要看近600個門診,夜間一兩百個急診更是常態。但相比于一些兒童??漆t院每日近千的夜間急診量,“算不上什么”。
很快,兒科便“扛不住了”。昔日備受關注的“兒科醫生荒&rdquo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