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風村口述史: “讓他們像《二十二》那樣,被看到”

早在五六十年前,麻風病人被稱為“風吹來的魔鬼”。在更有效的治療方法出現前,隔離是當時防止麻風病傳染的方法——在山里,在孤島,一座座的“麻風村”建起,用來專門收治麻風病人。

責任編輯:呂宗恕 實習生 陳楚紅 汪陳晨

因麻風病雙腿截肢后,涂婆婆用棉布包裹小腿,仍可行走如常。(南方周末記者 劉怡仙/圖)

早在五六十年前,麻風病人被稱為“風吹來的魔鬼”。在更有效的治療方法出現前,隔離是當時防止麻風病傳染的方法——在山里,在孤島,一座座的“麻風村”建起,用來專門收治麻風病人。

“一個悲傷的故事,會讓你生起足夠的同情心,同時也會讓你意識到這個世界其實還有比你的命運更凄慘的人。另一方面,所有人的故事中總有一些閃光的東西,以平等的眼光去和他們對話,會重建一種很好的關系。”

第一次看到麻風病康復者,張馥蘭說不上害怕,只是覺得陌生。

那張臉已經扭曲變形,鼻子坍塌并陷了進去,嘴巴歪了,合不上。他伸過來的雙手手指殘缺,說話聲音顫抖。再早五六十年,他們被稱為“風吹來的魔鬼”。在沒有更有效的治療方法前,隔離是當時防止麻風病傳染的方法——在山里,在孤島,一座座的“麻風村”建起,用來專門收治麻風病人。

張馥蘭在大學二年級的這一年,走進了這些麻風村。聯合治療法出現以后,麻風病早已經不需要再進入醫院隔離治療了。還留在村里的人病好后被稱為麻風病康復者,平均年齡70歲。她解開自己的種種誤解,陪伴這些老人,聽他們絮叨以前和現在,從此開始做麻風病口述史。

大學畢業后,張馥蘭全職投入其中。老人說,她來記,一點點地把病痛的折磨、豁然的時刻寫下來,看到“有血有肉的生命個體”,也體悟堅忍的人生。

“你不害怕嗎?”

關于為什么做“麻風村口述史”,張馥蘭可能說了許多遍這個故事,以至于和她在眾籌文案上寫的并無二致。

2012年冬天,張馥蘭加盟了致力于改善麻風康復村生活環境的家工作營協調中心,跟著十來個大學生去了湖南吉首市鳳凰縣麻風康復村。當時她只知道麻風是一種病,至于是什么病,有什么歷史,她不了解,但好奇。

同行的志愿者提示,盡量不要去問老人以前的經歷,免得碰觸到他們內心傷口。這個極為荒涼、每個人伸出手腳來都是殘缺的村子,實在是一個陌生的世界。張馥蘭小心翼翼,不敢靠近。

有個吳大叔右腳截肢了,一個人拄著拐杖提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邵小喬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