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獻給諸神的祭祀印度KRITYA詩歌節札記
通過詩歌,我們在此刻和將來成為彼此相愛的一家人。
責任編輯:朱又可
(本文首發于2018年1月25日《南方周末》)
印度是依然可以看見身體、勞動、日常生活世界的社會。不像別處,一切,包括身體和大地正在被拜物的各種觀念生產的物遮蔽起來。勞動、身體正在被技術消滅。細節越來越走向荒漠化。印度的細節堆積如山,一進入這個國家,布出現了,赤腳出現了,勞動出現了,舞蹈和音樂出現了,身體出現了,飄出現了,神出現了。那些神廟其實是舞蹈團和音樂廳。生命通過細節充滿意義。印度少有抑郁癥患者。那種生活本身。他們公然在大街上優美地洗澡,撒尿。垃圾橫流,那是素食者的垃圾。印度生活就是一場獻給諸神巨大的祭祀!
中國今天一些讀者中流行的,因此自以為是神圣起來的素食、瑜伽都是觀念。不是身體的選擇。印度人素食,因為那地面肉食會導致身體不適,印度教佛教也由此開始說法。印度練瑜伽的是少數精神導師,他們將印度思想經典化。印度生活本身就是瑜伽。就像中國生活是文,文就是瑜伽。文就是萬事萬物都以中庸為度,而不走極端。在中國這種溫帶土地上,素食或過度肉食都是極端,不自然,做作。
印度喀拉拉邦,瀕臨阿拉伯海。第11屆KRITYA(創造)國際詩歌節。繼續著古老的儀式。詩與巫同源。祭火,吟唱印度史詩:作為真理的跡象之一,在此世界中,無論獲得什么,一個征服者,由于向死而生,無法將所獲隨身攜帶——勝利不過是神話——阿育王在羯嘉陵伽大戰勝利之后,目睹戰爭廢墟,傷感悔恨,宣布結束所有戰爭。一道詔令出現在奧里薩邦達雅河的一塊石頭上——“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印度史詩吟唱之后,印度大詩人首先朗誦,他也吟唱了自己的作品,堅定的悲傷。印度是悲傷的,它的根基拒絕進步,它蔑視勝利。印度是擋在全球化大道上的一頭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