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堅:拆掉《紅樓夢》就拆掉了你的生活

從寫瀾滄江-湄公河的《眾神之河》開始,詩人于堅創作了一系列關于特定地域的作品。在《印度記》《昆明記》之后,最新一冊是《建水記》。

責任編輯:宋宇

于堅。(東方IC/圖)

從寫瀾滄江-湄公河的《眾神之河》開始,詩人于堅創作了一系列關于特定地域的作品。在《印度記》《昆明記》之后,最新一冊是《建水記》。建水縣城距他定居的昆明約180千米。

采訪過后,于堅發給南方周末記者一條對《建水記》的批評。在微博上,媒體人王愷認為這本書內容貧乏、引文過多,“特別惋惜作家的才華喪失”。

于堅不認同這條批評:文字排版方式看起來短,所以令人覺得草率;引文正是本書風格,那是田野調查資料,開頭的引文,有重返那些古老街道的的效果。

在那條批評微博下,于堅點了一個贊。

“我這種寫作太落后了”

南方周末:這一系列散文是否屬于一個寫作計劃?

于堅:奈保爾為了寫短篇小說,用攝像機把米格爾街專門拍下來。喬伊斯為了寫都柏林,用尺子去量河流,量它的流速。我認為這種寫作態度在中國傳統上不太多,受現代寫作的影響,我比較強調田野調查,但不是寫成人類學那種科學分析,還是要寫成散文。30多篇散文詩由一種內在性貫穿,各個擊破,從不同方面指向同一個地方。我自己認為是一種《金枝》式的寫作。

我這種寫作太落后了。我朝著一個古老的方向,就像自殺一樣。今天這種時髦的時代,寫東西都想著國外什么獎。寫這個絕對不會獲獎,因為外國人看不懂,他們不知道建水是什么歷史,有什么意思。

南方周末:你在這幾本書中有什么共通的思考?

于堅:我青少年時代在昆明,這里現代主義的文化氛圍不那么濃厚,所以我受傳統教育長大,在“文革”時期是背誦《古文觀止》、唐詩的。整個中國的寫作都在未來主義的框框里面,以為只有西方才是好的,我的這種寫作基本沒有被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周凡妮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