嗩吶,把“曲子吹進人的骨頭縫里”
嗩吶,不止是婚喪嫁娶。
責任編輯:吳悠
2017年,國產青春片《閃光少女》用一場驚艷四座的斗琴戲,奏起了民樂與西洋樂的愛恨情仇。影片中,民樂方的嗩吶樂手憑借其變調的技巧,將西洋樂的《野蜂飛舞》變調至《百鳥朝鳳》, 用嗩吶用“百鳥”吹散了“野蜂”,吹出了民樂那不遜于西洋樂的磅礴氣勢,讓人不禁驚嘆民樂的非凡魅力。
嗩吶,不止是婚喪嫁娶
“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銅為之,管則用木”,嗩吶根在何處一直未有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和琵琶、揚琴一樣是外來傳入的民族樂器。有說嗩吶的前身是波斯的直吹管樂器“surnā”,是中亞地區婚喪嫁娶的必備樂器之一,在金元時期沿著絲綢之路傳入,明朝時在中原開始流行。在新疆拜城縣,還能找到龜茲國于公元3世紀建造的克孜爾石窟,而在其中一面石壁上,就畫有樂伎吹奏疑似嗩吶的場景。因此,也有說嗩吶出自龜茲國。
嗩吶音調高、音響大,在明朝已為漢族宮廷所用,成為常見的軍樂器和儀仗樂器。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就有提到,“凡掌號角,即是吹嗩吶。” 明朝后期,嗩吶站上了戲曲藝術的舞臺。在戲曲表演中托腔、唱腔過門、場景切換時常常使用嗩吶。同時它也成了昆曲、山東柳子戲、南昌采茶戲等戲曲的主要樂器。如此一來,越來越多的老百姓逐漸接受和喜歡上了嗩吶這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