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限已過,成績堪憂黑臭水體治理:是太難,還是太快?
“控源截污”和“內源治理”是選擇其他技術類型的基礎與前提,但這八個字背后卻是硬骨頭。
責任編輯:汪韜
2017年12月13日,施工人員對安徽省阜陽市東城河黑臭水體進行治理。
(本文首發于2018年2月1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大限已過,成績堪憂 黑臭水體治理:是太難,還是太快?》)
在住建部和環保部聯合發布的全國黑臭水體整治監管平臺上,截至2018年1月30日,全國要求在2017年消除的黑臭水中,顯示“尚在治理中”的有789個,“方案制定中”的有190個,未完成率接近一半。
“三十年污染,國外花六十年治理,國內只花一兩年治理,這不合理,不現實,也不太可能。”
“控源截污”和“內源治理”是選擇其他技術類型的基礎與前提,但這八個字背后卻是硬骨頭。
第一次見到小龍河,史殿碩不太相信這是在北京。
一條簡陋的白色污水管穿越護欄,歪歪扭扭延伸到河水深處,渾濁的污水不斷從水下翻涌上來。不遠處的堤壩被層層垃圾占據,散發著惡臭,野草和浮萍在垃圾和污水夾縫中肆意生長……
小龍河是北京豐臺涼水河的支流,名字雖詩意,但在住建部和環保部聯合發布的全國黑臭水體整治監管平臺上,和全國其他2098處塘、湖、河一起被列為黑臭水體。
作為長期關注河流的環保組織綠唐的理事長,2017年9月,史殿碩又去了小龍河,他發現水變清了,臭味也沒有了。
小龍河從黑臭水體的名單上“銷號”了。但全國的黑臭水治理狀況卻不容樂觀:據南方周末記者統計,在監管平臺上,截至2018年1月30日,全國要求在2017年消除的黑臭水中,顯示“尚在治理中”的有789個,“方案制定中”的有190個,未完成率接近一半。
參差不齊的成績單
2017年過去了,“大氣十條”的第一階段目標順利完成,黑臭水體成績單卻是一片紅。
“水十條”提出,省會城市、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應在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建成區黑臭水體,完成率達到90%??傮w來看,監管平臺顯示,這些城市里有222條應完成治理的黑臭水體顯示“治理中”或“方案制定”,未完成比例超過1/3。
這是一張參差不齊的成績單。西寧、成都、昆明、合肥、烏魯木齊、沈陽、杭州已在2017年底完成所有建成區黑臭水體治理,率先拿到滿分;長春只完成了8%,這也被中央環保督察組察覺。2017年年底,向吉林省反饋的督察情況中就提到了“長春市建成區內有75處黑臭水體,截至督察時尚無一處完成整治”。
黑臭水體若要銷號,需要同時滿足硬指標和軟指標:不僅4項水質指標達到要求,還需要完成公眾滿意度超過90%、且有效數量超過100份的調查問卷。
黑不黑、臭不臭,民眾感觸最深。不只是小龍河,大柳樹溝、大羊坊溝…&h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