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后 塑料處處有,“限塑”怎么走
以前的限塑令,對減少生產和使用者既沒有獎勵讓其心動,也沒有罰到讓其心痛。
責任編輯:汪韜
2018年1月,北京望京某菜市場,集貿市場是塑料袋使用的“重災區”。
(本文首發于2018年2月1日《南方周末》)
以前的限塑令,對減少生產和使用者既沒有獎勵讓其心動,也沒有罰到讓其心痛。沒有把頂層設計做到位,從源頭上減量,推行生產者責任制度,是減不了的,“因為生產的是中小企業,使用的是工薪階層。”
與上一次不同,這次的新“限塑令”將會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限塑令”也要動真格了。
兩年前,剛過32歲的湯蓓佳決定不再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她卸載了外賣App,除了買狗糧外幾乎不網購;用可重復清潔使用的蜂蠟膜代替一次性保鮮膜、保鮮袋;自備瓶子購買散裝醬油和醋,甚至洗衣液、護膚品也是購買手工散裝的。
可在面包店和集貿市場,當她把掉著碎屑的散裝面包放進布袋子,用飯盒來裝鮮肉和切開的魚塊兒時,大多數店員都用一種不可思議的眼神詢問她:“塑料袋不收費,你為什么不要?”
像零垃圾生活方式平臺(Go Zero Waste)創始人湯蓓佳這樣的行動者越來越多,但僅是個人堅持的生活方式。按平均每天少用五個塑料袋計算,湯蓓佳一年累計少用了約兩千克塑料,僅是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7年中國塑料制品7515.5萬噸總產量的千億分之三。
在快遞包裝、快餐訂單劇增的挑戰下,大多數人已經忘了,沒有強制約束的“限塑令”已執行十年,2018年1月,國家發改委啟動了關于“限塑令”的新一輪意見征集,重啟反思。
短暫的熱情
2008年6月1日,“禁塑令”在全國范圍內開始施行。超市、商場、集貿市場對購物袋開始收取一兩角錢的費用。
在天津,48歲的“綠鄰居”社區環保志愿者工作站創始人安旭清晰記得,他們在家樂福、沃爾瑪等大型超市門前辦宣傳活動,十個塑料袋可以換一個帆布袋,上百人在置換點前排起蜿蜒的長龍。
在他的印象里,這是第一次由國家政策推動,涉及每一個人日常生活的全民環保行動。媒體宣傳、商家響應,消滅“白色垃圾”,使用環保型購物袋、帆布袋的理念蔚然成風。
以往只能在社區里撿拾垃圾的環保志愿者,第一次握住了走向公眾舞臺的機會?;鸨膱雒孀屩驹刚叱两诰薮蟮南矏偫?,“特別想讓大家知道,我們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
2016年,在北京的湯蓓佳看了一篇介紹美國“零垃圾女孩”的文章,突然就被這種生活方式吸引了,轉變的第一步,就是把塑料袋全部換成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柯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