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沽湖達祖小學的蛻變 “讓他們可以自我造血”
“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blockquote>責任編輯:呂宗恕
達祖小學的孩子站在教室門前。門牌上寫著東巴文“十一歲的群體”,用作“五年級”之意。
(本文首發于2018年2月1日《南方周末》)
“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
“他們不一定要走出大山。也許他們留在家鄉,使自己的家變得豐富美好;也許他們會去到都市,而在心里總有個溫暖的地方,記得有人曾經幫過自己。當自己有能力時,也會對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
黑板上的東巴文字像畫一樣:一個人揮著鞭子,追趕著卷成團狀的白云,往一個“井”字(意為糧倉,引申為家庭)方向跑去。“一個再厲害的人也不能把白云趕到自己家里,白云只會飄到空中。”達祖小學的東巴文老師楊魯佐敲著黑板說,“這句話的意思是,做人要勤懇踏實,不能好高騖遠。”
達祖小學的課堂里,同學們在上東巴文課,窗外是美麗的瀘沽湖與格姆女神山。
2018年1月6日,它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第五屆全國教育公益組織雙年會的舞臺上。一群來自各地的愛心人士將這里打造成了小而美、小而優的農村公益教育典型??稍脒^,這所如同“世外桃源”的小學在十多年前,面臨撤校的窘況。
缺錢、缺老師“學校差點辦不下去了”
2017年3月25日,這是達祖小學重建后的第十三個春天,也是達祖小學創辦人李南陽老師的祭日。孩子們排著隊,將一束香插在李老師的墳前。
達祖小學位于四川省涼山州鹽源縣瀘沽湖鎮木垮村達祖社,十七年前因資金緊缺等原因撤校,孩子們只能步行穿過遙遠的山路到別處念書,或輟學務農。
2004年,來自臺灣的李南陽與游靜芬到瀘沽湖旅游,聽聞此事,決定幫助村民復建達祖小學。他們召集愛心人士籌集資金,動員全體村民出工出力重建校舍。新校舍于2005年拔地而起,李南陽擔任第一任校長。
那時的達祖小學只有兩間教室,設有學前班和一年級。晚上有成年人掃盲班,周末有技能教育班,教授生態農業技能。李南陽曾在臺灣花蓮運營生態農場,有豐富的社區營造經驗,他希望把這一理念用到達祖村。
但是,李南陽“烏托邦”式的理念在當時的達祖村顯得格格不入。
支教老師張媛向南方周末回憶,當時達祖村很多成年人都不識字,連男女廁所都分不清。李老師想利用掃盲班教他們識字,但村民學得很慢,沒信心,反對掃盲班。性格強勢的李老師決定,大人不上課,小孩也停課,于是學校真的停了一天課。激將法奏效了,村民又回來上掃盲班了。
張媛于2006年從上海來到瀘沽湖畔。她還記得,當時身患肺病的李老師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柯珂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